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发展概况

国外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发展概况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石油危机导致大量资金和西方专家涌入石油国家,英语迅速成为影响商业、经济合作的瓶颈。迫于时间、金钱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成本效益较高、目的明确的专业英语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侧重于强调其常用的,优先考虑的词汇、语法特点。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放在鉴别语篇的组织结

国外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发展概况

一、ESP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ESP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间科技经济交流呈现爆发式上升格局,人们急需一种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担当通用语的重任,而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英语”的肩上,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成了战后世界中的超级经济强国,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二是历史上形成的英国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英语在多个国家都是官方语言。因此英语当仁不让地担当了此项重任,从而带来了英语教学的深刻变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学习外语只是因为这是正规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懂外语是具有良好修养的标志,能获得地位上的尊重、心理上的满足,但似乎没有实际的物质经济上的作用。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刮起的这股英语学习风潮,却是因为英语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交流的语言“硬通货”。要想在国际交流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硬通货”,因此人们学英语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工程师学英语是为了学习国外科技,商人学英语是为了做生意,记者学英语是为了及时知晓国际新闻,从事国际报道。英语不再是提升身份、形象的软件,而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硬件。

这一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强化。当时的石油危机导致大量资金和西方专家涌入石油国家,英语迅速成为影响商业、经济合作的瓶颈。迫于时间、金钱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成本效益较高、目的明确的专业英语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当时的英语语言教学迫于这样的压力,也源于这样的需求,不得不放下身段,放弃开发文学、语法领域内阳春白雪式的语言欣赏教学,转而开发目的性极强,适用性极强的专业英语教学,以适应时代的需要。ESP的发展也从萌芽期开始转向生长期。

二、ESP发展的阶段

(一)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人们对ESP的研究集中在语域分析上。当时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Peter Strevens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64);Jack Ewer 的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1969),和 John Swales 的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1971)。(Hutchinson&Waters,2002)

在语域分析阶段,ESP的研究者认为,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构成了不同的语域,对这些语域进行分析和归类,将其作为ESP课程的授课重心,就是ESP研究和教学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科技英语和医学英语,它们的语域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语法、词汇特点也不相同。所以ESP教材应抓住这些专业英语特有的语法、词汇进行教学,而这些带有明显专业特征的语法、词汇也成为ESP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此类大纲的例子,如Ewer&Latoree(1969)编著的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其大纲要点如下:

1.Simple Present Active

2.Simple Present Passive

3.Simple Present Active and Passive

4.-ing forms

5.Present Perfect;Present Continuous

6.Infinitives

7.Anomalous Finites

8.Past Perfect;Conditionals

对这类大纲持批评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带语域特点的词汇、语法,与普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的语法并没有本质不同。而持赞成观点的人则认为,虽然EGP中也有这些词汇、语法,但其中的某些特点在EST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复合名词、被动语态、条件句等,而另外一些特点在EST中则表现得相对较弱。因此,虽然ESP的语法、词汇特征在EGP中都存在,但其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ESP侧重于强调其常用的,优先考虑的词汇、语法特点。

第一本有影响力的ESP(EST)教材是1965年出版的, A.J.Herbert编著的The Structure of Technical English。这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那些已经学过英语,但需要在科技写作中加强结构和语言规范学习的学生使用的。该书在每单元的开始设计了一篇关于技术话题的阅读短文,随后是一些练习,主要操练准技术性(semi-technical)词汇和动词的被动形式。书中的所有练习都是针对词汇和语法点展开的,没有任何检查短文的阅读理解或培养阅读技能的练习。

Swales(1985)评论该书的编写理念是以语言分析为导向的。其准技术词汇的覆盖率值得称赞,但作为一本教材,它还有许多欠缺。例如,阅读短文中出现的图表缺乏真实性,不是现实工作、学习中的真实语篇;练习重复单调无变化;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使用”和“交际”。这本教材是语域分析时代的典型代表,人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其诸多缺陷后,便试图改进这种ESP教学理念,从而跨入到ESP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超越句子的修辞和语篇分析阶段。

(二)修辞和语篇分析阶段

在语域分析阶段,研究者关注的是ESP在句子层面的特点,这种分析的局限很快被人们意识到,于是人们超越句子层面,提升到修辞、语篇层面来分析ESP。这一阶段的先驱者有英国的Henry Widdonson和美华盛顿学派代表人物Larry Selinker,Louis Trimble,John Lackstrom,Mary Todd-Trimble (Hutchinson&Waters,2002)。

修辞和语篇分析阶段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在ESP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是不知道怎样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使用”英语,因此基于语域分析的课程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超越句子层面,告诉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句子是通过怎样的建构来达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的。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放在鉴别语篇的组织结构,分析这些结构的意义建构上。而这些意义的建构模式就构成了ESP课程的教学大纲。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教材有The Focus Series,The Nucleus Series。The Focus Series将重点放在科技写作涉及的定义、分类、描述、假设等功能方面,所有功能在Trimble大纲的level C级别,而且关注语言表达连贯性的培养。这本教材在理论上颇具影响力,但在实践中却效果不佳。另一本教材—核心系列教材The Nucleus Series比它更为成功。核心系列教材是根据伊朗Tabriz大学的ESP教学材料研发出来的,它专注于描写的修辞功能,介绍的准技术性词汇涉及11个重要的技术概念和科学意念(Wilkins,1976)。它属于Trimble大纲中的Level D水平。(www.zuozong.com)

该书的优点在于它使用了功能意念大纲,并且练习形式多样,贴近学科的真实语境,阅读文章也来自工作中的真实语篇,排版的视觉效果较好。但其缺点是缺乏听、说、读、写等学术技能的训练。虽然教材设计了部分听、说、写练习,但这些练习远未成为教材的重点关注对象。

修辞和语篇分析法的理论基石是假设各种专业的语篇修辞模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即科技语篇的修辞模式和医学语篇的修辞模式是不一样的。但这一理念同第一阶段的语域分析一样,遭到许多人的质疑。Widdonson(1978)就认为,专业学术语篇在修辞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同样适用于EGP的语篇。

(三)目标情境分析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ESP研究的巩固时期,当时有很多论文报告了ESP课程教材的成功运用,但真正的实证研究却很少。较有影响的实证研究是Foley(1979)提供的ESP教学法在沙特阿拉伯石油矿业大学成功的案例。这一阶段为ESP地位稳固做出贡献的还有Strevens(1971), Jordan和Mackay(1973)。(Dudley-Evans&John,1998)

由于在语域分析、修辞和语篇分析两个阶段,人们重点关注的是语言本体研究,期望发现ESP与EGP在语言本体上有何差异,然后挑选出属于ESP的部分进行教学。但结果令大家失望了,因为无论从语域层面,还是从修辞、语篇层面,要清晰地划分ESP和EGP的界限都相当困难。因此,人们对ESP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人们在思考ESP是否比EGP更能帮助学生胜任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思路开始浮现,即从语言本体之外寻找ESP存在的理据。既然ESP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目标情境中使用语言,那么,这个特定的目标情境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境。因此ESP课程的设计过程首先应该是界定目标情境,然后仔细分析该情境中的语言特点,利用分析得来的结果构成ESP课程大纲,这一过程被称为需求分析。这是ESP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

这一理念的代表作是John Munby的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1978),Munby详细描述了怎样发现在目标情境中的语言需求,并把这种在目标情境中定位语言需求的过程称为“交际需求处理器”(CNP:Communication Needs Processor)。

Munby的模型详细分析了学习者需求。按照交际目的、交际场景、交际手段、语言技能、功能、结构等分类,但内容过于繁琐。该模型被视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时代正式到来的标志,但Hutchinson却认为“目标情境分析”开启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因为它所依据的需求概念过于简单化,未考虑更多社会需求、学习者个体需求、学习环境的限制等因素。

(四)学习技能分析阶段

对学习技能的兴趣来自于功能意念教材,它与交际教学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发展时间上,与需求分析处于同一时段。需求分析的介入,使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目标情境中有了轻重之分。在多数情况下,阅读技能都被置于学习技能的首位,其他技能视专业而定。如从事商业谈判的商人会偏重口语训练,而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或准备在海外攻读学位写论文的留学生,会偏重写作训练。

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隐含的语言学理念是:所有语言在运用时,无论其表层结构如何,都使用了相同的推理、解释过程,使语言使用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没有必要聚焦语言的表面形式,而应该聚焦于表面形式之下的解释策略。例如,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利用视觉版面定位决定语篇类型,利用与母语相似的结构进行猜测等等。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中,特别关注专业语域的特点是不必要的,因为语言表象之下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

在这一理念的实践中,对阅读技能贡献较大的有Francoise Grellet(1981),Christine Nuttall(1982)和Charles Alderson&Sandy Urquhart(1984)。(Hutchinson&Waters, 2002)代表性的教材是Skills for Learning。

该课程由马来西亚大学ESP(UMESPP)项目组研发,聚焦于某些与阅读相关的特定技能。例如,定位一本书的关键内容,熟悉非线性文本,怎样学习难词,为寻找相关信息而展开的阅读,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阅读理解、评估读到的内容等。每一课的目标都有明确指示,并说明为什么需要这种技巧。文选中是第20课,利用上下文线索进行阅读理解。第一个练习是听力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随后的练习是本课重点—从上下文中推测难词的含义。所有的练习都以个人独立完成、两人配对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这是专注于阅读和听力技能的教材常用的方法。与此类似的教材是198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Reading and Thinking系列教材。

(五)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

ESP的发展来自于三种力量的推动:学习需求,语言学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在前几个发展阶段中,人们似乎忽视了学习理论的力量,人们关注的重点一直是怎样使所学的语言满足现实的需求,无论是对语言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还是对其下的语言思维过程进行探究,都围绕着语言的本体和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使用固然重要,因为那是ESP学习的终极目标,但目标并不等于过程。如果人们已经明确了目标,但不知道怎样“学习语言”才能达到那个目标,还是无法获得成功。而仅仅阐述目标是不可能“学会”使用语言的。如果可以的话,人们只需阅读语法书和字典便可以掌握一门语言了。因此,ESP研究的重点又回归到学习过程上。人们对ESP的思考,已经完全跳出了语言本体研究的局限,而是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语言需求、语言技能、语言内容等各个方面加以考察。这样的研究思路似乎已不再刻意关注ESP和EGP的差别,而是将重心放在“学会”、“学好”ESP上。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什么才是ESP的核心内容,什么才是ESP课堂上应当学会、学好的“东西”,仍然值得人们认真探讨。

三、ESP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ESP研究领域没有一种主导性的理念,各种观念还处于不断的交织碰撞中,但ESP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已经取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目前的发展存在以下几种趋势:

(一)融合性趋势

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ESP当前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一种融合趋势,即把历史上语域分析、修辞语篇分析、技能分析、目标情境分析、学习为中心,这几个发展阶段中,经过时间检验,至今仍然有效的因素提取出来,融会贯通,加以利用,形成混合式教学法(blending approach)。这种不唯经验论,不唯权威论的做法,体现了ESP研究中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旧的不一定都落后,新的不一定都适用,只有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取相关理论中可利用的精华,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计算机语料库的语域分析、体裁分析发展迅速

由于计算机语料库的突破性发展,体裁分析、语域分析有了高效、科学的技术支持,重新焕发出活力。过去,在有限语料基础上展开的体裁分析和语域分析,难以揭示语言使用的真实全貌,使得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适用性都较低。计算机语料库的建立,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真实语料,大大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目前的语料库还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许多问题的发现和思考,仅凭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仍然有赖于研究者的科研敏锐性和观察能力,计算机只是为这些智慧的、有创造力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在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研究上的真正突破还需要靠ESP研究者的努力。

(三)ESP各专业分支发展迅速

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ESP教学领域一直以来都是EST一枝独大,以至于Swales颇具影响力的专著Episodes in ESP实际上可称为EST的历史描述。但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多元化,拉美、东南亚、环太平洋经济崛起,EBP(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s)已越来越火爆。同时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方交流都在增加。医学英语、法律英语、传媒英语等等,只要国际交流驶入快车道的领域,其ESP都迅速发展。由于专业和教学环境的多元化,ESP的教学法也必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