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力量训练与标枪教学的研究与分析

核心力量训练与标枪教学的研究与分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受试者一直坚持核心肌群力量训练应优先于四肢力量训练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投掷过程中的力量传递。另外,由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训练人体核心区深层小肌肉群,提高身体姿势的保持能力,使受试者在腾起过程中有效地完成展体和收腹动作,这两方面的改善使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成绩出现显著性差异。

核心力量训练与标枪教学的研究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专项力量素质指标数据差异性对比分析

(一)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1数据显示,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练习及常规教学训练之后,实验组标枪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这五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立定跳远由实验前的平均成绩2.55m提高到试验后的2.61m,增幅为0.06m;前后抛实心球分别由实验前的13.23m、14.67m上升到试验后的16.45m、16.98m,提高幅度为3.22m、2.31m;另外,30s引体向上由实验前的平均10.3个提高到试验后的12.4个,平均增幅为2.1个。40kg杠铃卧推由实验前的13.4次提高到15.2次,平均增长1.8次。

表7-1 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有静力(等长)、动力(等动)和动静结合(等长—等张)性练习三种,而主要的训练方法有平衡板(wobble board)、气垫(inflated roller)、滑板(slide board)、瑞士球(swiss ball)及震动训练(vibration training)等,这些训练方法都有各自独特地作用和应用于领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受试者一直坚持核心肌群力量训练应优先于四肢力量训练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投掷过程中的力量传递。虽然核心肌群并不直接负责完成人体的运动,但他们“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却是人体运动合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能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加快力量的传递,从而提高机体运动效率

(二)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从表7-2可以看出,对照组经过12周的常规教学训练之后,在所测5项标枪专项力量指标中,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和后抛实心球成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2.55m增加到试验后的2.56m;前抛实心球由实验前的平均成绩13.12m提高到试验后的15.26m,提高幅度为2.14m;后抛实心球由实验前的平均成绩14.71m提高到了试验后的15.02m,增幅为0.31m。

30s引体向上和杠铃卧推虽然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平均成绩却呈现下降态势,其中30s引体向上由实验前的10.30个下降到试验后的10.10个;杠铃卧推由实验前的13.30次下降到试验后的12.90次,平均下降0.4次。将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标枪专项力量指标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前抛实心球和后抛实心球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立定跳远、30s引体向上及40kg杠铃卧推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表7-2 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试验后对照组学生的前后抛实心球指标数据出现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常规教学、训练过程中经常练习标枪出手鞭打动作,这一动作的发力顺序是由身体的近端发力,然后沿着上肢传至身体的远端,最后通过肢体发力作用于外界物体及标枪;同样前后抛实心球的发力顺序与标枪鞭打动作是一致的,都是由身体近端发力,传至身体末端并作用于器械上。所以,这可能是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抛实心球成绩出现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枪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由表7-3数据反映出实验组学生经过核心力量训练之后,各项力量指标与实验前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5项专项力量指标同样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实验组学生除进行常规教学训练之外,早操期间还进行核心力量练习。

立定跳远成绩直接反映的是人体下肢力量—爆发力的优劣,并且成绩提高与人体下肢爆发力的增强以及腾起空中展体、收腹姿势的正确、合理程度密切相关。实验前后出现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在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四个阶段内的稳定及不稳定动作练习对人体表层大肌肉群和深层小肌肉群都有刺激作用,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练习,实验组受试者腰腹肌及下肢大肌群力量得到发展,在起跳瞬间的离心运动过程中,受试者可以积聚全身肌肉的绝对力量并促使参与跳跃肌肉爆发力迅速提高,从而增加了受试者的跳跃腾起高度和前移初速度,有效提高成绩。另外,由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训练人体核心区深层小肌肉群,提高身体姿势的保持能力,使受试者在腾起过程中有效地完成展体和收腹动作,这两方面的改善使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成绩出现显著性差异。

前后抛实心球是一项全身力量性运动,而人体核心区在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力量传递效果。实验组受试者通过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传递和身体姿势的保持较实验前有很大改善,使受试者在抛球时力量衔接传递效率提高,强化了实心球出手时的动作动力定型,增强了人体躯干的稳定性。因此,试验后实验组前后抛实心球成绩较实验前有大幅提高,并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30s引体向上与40kg杠铃卧推两项指标均是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的指标,实验组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之后,检测到这两项指标与实验前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原因主要是受试者接受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中包括发展上肢力量的具体手段,侧卧支撑手侧上举、侧卧肘支撑瑞士球、俯卧双手撑球、坐瑞士球抓哑铃斜提拉等动作,在稳定与非稳定状态下可以有效地发展受试者的上肢力量,使实验组试验前后上肢力量对比出现显著性差异。

标枪投掷过程中,需要经过助跑、交叉步直到最后用力三个阶段,而人体下肢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力量传递媒介的作用,即将投掷者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沿下肢、躯干传递到上肢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持人体重心和标枪出手时的高度。而上肢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标枪出手时的初速度,进而制约投掷者的最终成绩。通过分析、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核心力量练习可以有效改善受试者的专项力量素质,提高专项力量在投掷过程中的传递效率。

二、实验前后专项速度素质指标数据差异性对比分析

(一)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4 对照组实验前后专项力量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单位:s)

对表7-4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对照组经过12周的常规教学训练之后,在所测3项标枪专项速度指标中,站立式20m跑、持枪30m跑成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站立式20m跑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2.49s增加到试验后的2.48s;持枪30m跑由实验前的平均成绩4.45s提高到试验后的4.42s,提高幅度为0.03s。同样站立式60m跑虽然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平均成绩却呈现下降态势,由实验前的8.23s下降到试验后的8.26s。经过统计学检验,发现实验前后对照组在站立式20m跑、站立式60m跑、持枪30m跑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

(二)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5 实验组实验前后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单位:s)

注:*:P<0.05

通过表7-5可以看到,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及常规教学训练之后,实验组标枪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这五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站立式20m跑由实验前的平均成绩2.55s提高到试验后的2.45s,平均增幅为0.1s;持枪30m跑由实验前的4.40s上升到试验后的4.30s,提高幅度为0.1s;此外,站立式60m跑由实验前的平均8.22s提高到试验后的8.06s,平均增幅为0.15s,实验前后实验组站立式60m跑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任何运动中,人体的核心部位都起着或轻或重的作用。在运动中不论加速、减速还是静态,核心都是一个起着综合性作用的整体。人体的核心区就是一个联系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旋轴,维持机体加速或减速运动,并为四肢的远端运动提供一个稳定的近侧支撑。

三、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速度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单位:s)

注:*:P<0.05

表7-6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专项速度指标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原因在于站立式20m、60m跑以及持枪30m跑主要评价受试者的速度素质,成绩取决于人体的反应能力、步长步频以及动作的协调和稳定性等方面。实验组经过核心力量训练计划的实施,尤其是俯卧瑞士球快速抬两腿、仰卧两脚快速拉瑞士球、俯卧瑞士球快速转腰、仰卧肩压球顶髋等动作的练习,增强了受试者下肢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促使受试者跑动过程中步频和步幅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过核心力量训练,有效地改善了受试者跑动过程中身体的协调用力,以及维持身体重心的能力,以上这两方面均对有效提高受试者速度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投掷过程中,投掷者需要将持枪助跑获得的速度,尽最大可能转化为最后用力阶段结束后,器械出手的初速度,进而获得理想的投掷成绩。而将实验后专项速度指标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发现核心力量练习可以有效提高标枪投掷者专项速度。

四、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性对比分析

(一)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核心稳定性训练最早见于健康和医学领域,此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康复。Panjabi在1985年和1992年分别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的概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Kibler最终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入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并指出核心稳定性就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核心区肌肉群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同时也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支持的身体姿势。

表7-7 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从表7-7可以看出,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前测和后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在所测的静态稳定性指标(单足闭眼站立)以及动态稳定性4项指标中,除单足闭眼站立外,星形测试的四个方向受试者下肢支撑腿和非支撑腿的距离与下肢长度的比例呈现总体增大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并没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经过12周的常规教学训练之后,不论是动态平衡能力还是静态平衡能力,均无实质性改变。

(二)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www.zuozong.com)

动态平衡是我们日常活动形式(如散步、跑步以及爬楼梯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Yim-Chiplis在2000年将“平衡”定义为:将人体保持在外界基本支撑面上同时,所形成的极限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由于平衡的复杂性,人体平衡控制涉及肌肉骨骼、神经、本体、前庭和视觉系统的相互作用。Winter认为不论是平衡还是姿势控制,都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表现形式。而标枪投掷过程中的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几个动作技术阶段既包含了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也包含了人体的静态平衡。

表7-8 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注:*:P<0.05 **:P<0.01

人体平衡或者姿势控制均可以表现为动态或静态两种形式,其中静态姿势控制是指人体在得到外界基本支撑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降低身体重心和躯干的最小移动范围的一种能力,而动态姿势控制则是指人体在没有外界基本支撑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性的移动来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Kinzey则从肌肉活动引发人体重心移动这一视角对动态姿势控制进行了阐释。由此可见,动、静态平衡控制在许多功能性任务(functional tasks)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要求运动者在完成动作的同时,必须将适当水平的本体感觉、动作范围和力量强度融为一体。通过分析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人体稳定性指标,发现实验组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及常规教学训练之后,受试者人体平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增幅很大,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这五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的闭眼单足站立(静态指标)时间由实验前的150s增加到试验后的174s,经检验实验前后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星形测试(SEBT)的四项动态测试指标(内后、内、内前及外前)实验前后增幅分别为20.07、22.20、22.59、21.44,且实验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这充分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标枪投掷者的平衡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三)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9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注:*:P<0.05

比较两组平衡能力指标数据(表7-9),可以看到试验后闭眼单足站立、SEBT动态测试指标(内后、内、内前及外前)与实验前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对照组在12周的实验期内主要进行常规标枪教学训练,而实验组标枪投掷者在12周试验期内,除接受正常的常规教学训练外,课余时间还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干预实验,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具体包括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练习、非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练习、非稳定状态动力性自由力量练习及克服自身阻力的动作练习、非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和核心专项力量动作练习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练习动作,其中屈膝半蹲、燕式平衡、俯卧瑞士球快速抬两腿、仰卧两脚快速拉瑞士球、仰卧肩压球顶髋等动作可以有效锻炼标枪投掷者核心区及下肢肌肉,增强该部分肌肉的力量,提高标枪投掷者在非稳定状态下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

五、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性对比分析

(一)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10 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单位:次)

经过12周的常规教学之后,对照组在所测3项核心力量动作指标中, 1min仰卧起坐、1min肋木举腿以及负重仰卧起坐成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虽然学生的平均成绩出现增长趋势,但是前侧和后测所得指标数据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原因在于,对照组在日常的标枪常规教学过程中,并不涉及核心力量训练内容。因此,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身体核心力量指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二)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11 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单位:次)

注:*:P<0.05

表7-11显示,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练习及常规标枪教学训练之后,实验组标枪专选学生的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检验,结果显示这三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负重仰卧起坐增幅显著,由实验前的38.35次上升到试验后的47.53次,增幅为9.18次;而1min肋木举腿和1min仰卧起坐实验前后增幅一致,实验前后变化幅度分别为6.77,6.98,说明在实验干预的影响下,受试者的核心力量有了显著的增加。

(三)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

表7-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力量动作指标数据差异对比表

注:*:P<0.05

1min仰卧起坐、1min肋木举腿以及负重仰卧起坐(5kg)成绩主要取决于人体的腰腹肌群力量,这些肌群主要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和腰方肌等,在实验组的训练计划中,针对这些肌肉进行的具体动作练习有仰卧起手抱膝举腿、仰卧肩压球顶髋、仰卧瑞士球快速转腰等,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实验组受试者腰腹肌群力量得到改善,致使实验组标枪投掷者1min仰卧起坐、1min肋木举腿以及负重仰卧起坐(5kg)成绩实验前后出现整体提高,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对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核心肌群在人体运动中能够使骨盆、脊柱、髋关节保持稳定,能够有效地传递力量,所以在训练中要重视核心力量训练,使核心力量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中,贯穿于每个训练计划和训练的每一个环节,训练负荷和强度的设定应该配合整个训练计划和标枪项目的特定训练周期,以起到提升标枪投掷者竞技表现并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同时有力而稳定的核心,可以使人体更加有效地完成高难度的投掷运动技术。

六、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核心力量差异性对比分析

Marshall和Murphy研究发现,受试者使用瑞士球进行练习之后,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特定动作时,其核心区表层大肌肉群以及深层小肌肉群的激活水平得到大幅改善。与在稳定支撑面上进行动作练习相比,瑞士球上动作练习可以有效增加腹直肌、竖脊肌以及腹内斜肌的活动灵敏性。

受试者在实验前只是进行传统的腰腹力量练习,而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练习之后(包括瑞士球上动作练习、悬吊带练习、平衡板练习等),受试者核心力量动作指标完成质量明显提高,实验前后反映人体核心力量的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受试者在完成核心力量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其身体适应性是随着训练计划难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增加的。这一结果同样与Marshall和Murphy教授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表7-13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核心力量差异性对比表(单位:s、次)

由于标枪技术动作的连续性、复杂性,致使投掷过程中受试者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以及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几个动作阶段参与的主要肌肉也不同。在一个完整的标枪投掷技术动作中,人体核心部位参与的主要肌肉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髂腰肌、斜方肌、腹直肌、股直肌、背阔肌以及股二头肌等,而这些肌肉正是本实验训练计划各练习动作的主要锻炼对象。将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核心力量动作指标完成质量(表7-13)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受试者总体身体核心力量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且在完成测试动作过程中,受试者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募集速度、支配的准确度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有利于增强受试者投掷标枪过程中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平衡性以及力量连动态传递的有效性。

(一)实验前后标枪成绩差异性对比分析

1.受试者实验前后组内标枪成绩差异显著性分析

表7-13 受试者实验前后组内标枪成绩差异对比表(单位:m)

表7-13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实验前后两组标枪成绩都出现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照组与实验组受试者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内接受同一名教师标枪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两组受试者逐步掌握了标枪的投掷技术,而经过不同课次的强化,两组受试者最终均形成了投掷标枪的将基本技能,这是实验前后两组受试者标枪成绩出现显著性增长的主要原因。

2.受试者实验前后组间标枪成绩差异显著性分析

表7-14 受试者实验前后组间标枪成绩差异对比表(单位:m)

通过对试验前后受试者组间标枪成绩进行对比,发现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标枪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标枪达标成绩进行后测,结果却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之所以会出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枪技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比对照组达标成绩增幅显著,主要是因为实验者对实验组受试者进行了干预,在经过12周的核心力量练习之后,实验组受试者身体核心区肌肉群爆发力、力量传递效率及身体投掷动作协调性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实验干预,在投掷过程中,实验组受试者的脊柱和骨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身体核心区能有效地衔接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提高了力量传递效率。其次,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实验组受试者腰髋肌群的原动肌群发力效率提高,并通过闭合式的动力链向下肢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强化了下肢的控制力和平衡性。再次,人体的核心区肌肉群最多,肌肉能量储备以及运动过程中能量输出最大。实验组受试者通过进行核心力量练习,使表层和深层肌肉群的协调配合效率进一步提高,降低了投掷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经过12周的田径专选课标枪项目的学习,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专项达标考核过程中,标枪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实验前后标枪成绩组内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后组间专项力量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后抛实心球、30s引体向上以及40kg杠铃卧推5项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田径专选(标枪项目)学生的专项力量具有显著效果。试验后田径专选标枪项目学生的专项速度、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动作指标,以及实验前后实验组受试者身体核心力量指标测试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变化,证明核心力量练习对发展人体的速度、稳定性、平衡及协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核心力量训练对实验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受试者标枪成绩对比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标枪成绩对比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田径专选(标枪项目)学生成绩提高具有显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