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长期处于生产资料净输出的弱势境况,乡村衰败成为城市发展的代价,为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留存乡土的记忆,激发乡村活力,上海依托在新浜镇全面铺开的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邀请艺术家将创作地点搬到大地之上,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整治+艺术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艺术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传承农耕文化,提升区域活力。
2012年,上海市新浜镇林建村等村落被纳入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居住的工作按照程序启动,原来居住在这里的1 127户农户走向城镇,他们的老宅也将复垦还田。然而,乡愁何处安放?记忆如何延续?
在新浜镇土地整治项目开展过程中,试点开展乡村风貌普查,全面系统梳理项目区内的乡土风貌要素,村民、村镇干部、专家学者分别从人文风貌、自然生态、景观效益等方面综合多因素进行评分确定保留点,最终确定了竹外桃花、枯木逢春、生态河道等重要节点,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景观提升方案。
1 127户农户搬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旧门板、旧水缸、旧椅子、旧马桶等农民搬进新居再也不会用到的物什,而这些旧物承载着农民生活的记忆,是乡村一个时期的生活载体,如何传承这些记忆,如何让这些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价值,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作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的业主单位向相关艺术机构发出了倡议,这个倡议一经提出,便获得了包括上海市青年美术摄影家协会、上海师大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机构的30多位艺术家的广泛响应,他们从乡村找灵感,以田野为背景,用艺术点亮乡村,在与艺术家们热烈的交流中,“艺美乡村——稻草人”计划诞生了。
新浜“艺美乡村——稻草人计划”作为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组成部分,围绕“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的理念,展现郊野地区艺术再造和创造成果。参与新浜“稻草人计划”的艺术家们以“废旧物品”和“乡村风貌”为元素,在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创造出“土地重释”“门板水缸画”“白牛雕塑”“乡村稻草人”等一系列有生命力的作品。
“土地重释”是尚形艺社的傅春禹等4位青年艺术家特别奉献的作品。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了解到选址在叶新公路、白介路交叉口区域所存储的“土壤金字塔”是来自农民搬迁安置房建设区域的优质耕地被剥离出的表土时,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这里空间开阔,视野良好,在表土堆放区制高点,垂直堆叠搬迁农户遗弃的马桶,形成具有冲击感的柱群,作为对村民以往生产生活的纪念。傅春禹表示:“希望用艺术手法,来留存记忆和情怀,使转瞬即逝的事物变为永恒。”
图11-25 土地重释
“门板水缸画”是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师生的作品。以40多扇老门板为画布的“世界名画”、200多口水缸涂鸦沿着道路两旁一字排开。门板好似大自然的屏风,两侧是不同的风景,门板上的绘画内容进行了精心布置,一侧面向草长莺飞的田野,画面主要体现田园风光,另一侧则是面向宽敞平整的水泥马路,以展示城市风貌为主;叠起的水缸像一个个憨头憨脑的卫士,“花外衣”上不仅描绘出农忙场景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的标志物,还再现了梵高的《星空》、徐悲鸿的《奔马图》等大师名作,让原本黝黑粗粝的水缸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在艺术家的构思和指导下,“门板水缸画”背后的田野里,布满由村民们用废旧铁丝、凉席、竹筐、麦穗等扎起来的稻草人。在农民的手中,艺术与生活相互激荡,展示着大地以及乡村的魅力。(www.zuozong.com)
“白牛雕塑”根据白牛塘的传说故事设计。据说古时塘里有一头白牛,牛脖子上的链子是纯金做的。有个贪心的打鱼人,拉网时带出了一根一头系着白牛的金链条。他挥斧砍下一节后欲罢不能,心想全收金链条,慌忙中砍断了自己的手指头。受到惊动的白牛拖着金链条潜水而去。这个贪心的渔人得到了一节金链条,却失去了一根手指头,最后,金链条换来的医药费花完了,而他的那根手指却永远回不来了。为此,在白牛塘生态湿地之上,运用传说中的铁链、斧子、牛三个元素,用当代的雕塑语言造型,达到极简抽象的视觉效果。“白牛雕塑”静静地矗立在白牛塘中,在诉说着历史,也时刻警醒着人们:不要贪婪,感恩大地,知足常乐。
图11-26 水缸画
图11-28 稻草人
图11-27 门板画
图11-29 白牛雕塑
新浜“稻草人计划”是上海“土地整治+艺术”的一次重要尝试。在这次尝试中,土地整治创新平台引入了艺术家这一新力量,他们以田野为背景,用乡村旧物为创作元素,把当代艺术从画廊、城市转移到乡村田野,可以让艺术和大地、大众面对面,发挥乡村艺术公益性和公共性的深层价值,带动集文化艺术产业、特色旅游、环境和历史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