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土地整治,如德国土地整治,景观风貌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是贯穿项目开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多功能农地整治也要求统筹考虑乡村景观风貌,实现乡村美的目标。景观人文风貌建设基于乡村景观和人文风貌保护传承的土地整治项目区乡村风貌勘测和评价技术,不改变原有自然生态格局和景观风貌,通过充分挖掘农村自然、生态、人文、教育等资源价值,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梳理、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提升农耕文化和历史风貌,满足市民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要,通过农地复合利用,使得“郊区让城市更向往”。
上海在松江新浜市级项目中,探索开展了乡村风貌专项勘测,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乡土风貌要素,充分挖掘当地乡土人文景观,创新性地提出自然生态、景观效益、社会人文3个方面7项指标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确定了具有保护价值的乡土风貌保留点,提出了景观提升方案。在新浜镇农用地整治时,对基地内部景观要素进行了筛选,对于斑块面积较大,景观风貌保存较好,具有一定人文价值的林、水和村,如白牛塘、竹外桃花等24处景观节点,按照自然生态、景观效益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自然性、美感性、参与性、可达性和文化性7个单项因子由专家进行打分,确定每个要素的单项分值后进行累积求和,计算基地内部要素的综合得分,从面对基地内部的景观节点进行综合性评价。依据此评价结果,开展新浜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景观风貌设计及提升,打造了竹外桃花(见图9-19)、枯木逢春、白牛塘等关键生态节点。
在其他农用地整治案例中,也能看出上海在景观风貌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例如,嘉北郊野公园在农用地整治时,对原有河道和水塘进行清淤疏浚,同时对部分断头浜进行沟通,整饬保留了部分断头浜,从而保留了原有的河道形态和两岸植被,形成动静结合的水生生境。河道经过疏浚,水系贯通,水质明显有所改善。湿地保育区的河道还引入了水草、荷花和睡莲,形成水上有花、水下有草的河道景观,让河道景观丰富起来。现在的嘉北郊野公园内有22千米的河道,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貌。
图9-19 竹外桃花节点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乡村景观保护与提升专题研究成果。(www.zuozong.com)
又如,长兴岛郊野公园在农用地整治时,尽可能地保护了原有的景观风貌。在公园北部的团结路上有一条慢行道,有一整排树龄超过40年的杉树。在整治时,并没有将杉树砍掉,而是将一条慢行道拆成左右两半,夹着树前进,有效保护了原有的生态风貌,同时还能让游人在步行时享受树荫(见图9-20)。在崇明新村整治项目中,河道局部疏通拓宽时,保留了原状的树木,构筑了水中生态岛景观。
图9-20 长兴岛郊野公园慢行道
再如,浦江郊野公园农用地整治中,对园区内的田、林、水、路进行系统梳理,使得森林面积达到207.4公顷,较原有森林面积增加了1.52公顷;园中水系交错,水面积达到35.6公顷,较原有水面积增加了2.4公顷;保留了园中的杜行老街以及散落的自然村落,还保留了黄浦江上唯一使用过的火车轮渡——吴泾火车轮渡遗址等,并对其中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
图9-21 吴泾火车轮渡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