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理念和特点

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理念和特点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地,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五点。将农用地整治的社会服务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用地的多功能。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的综合优势使得科技创新性成为上海农用地整治的一大特点。

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理念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用地整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在多功能农用地整治过程中,主要是实现农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的更好融合,顺应城市发展进程,推动都市农业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不断促进都市农用地利用更好地服务于都市农产品供应需要、都市生态涵养需要、都市休闲观光需要。因此,上海农用地整治通过郊野公园、农耕文化旅游体验示范基地、名特优农产品精致农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一系列大都市农用地整治项目,加快田块工程、道路建设工程、林网完善工程等的建设,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功能。注重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农田的集中连片,强调农田生态和景观建设,在特殊功能区统筹兼顾休闲游憩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和生态景观格局的形成。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核心发展理念,以及《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等上位规划,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坚持以科技创新、“三生”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国际和人文共享为核心理念。相应地,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五点。

1.以生态整治为重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将建设“生态之城”作为发展目标,上海多功能农用地整治除了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一定的农产品自给能力和鲜活农产品的应急供应能力等基本要求外,还突出对由农用地构成的绿色走廊的建设和保护,突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的保护,突出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农村风貌的保护、提升和改造,提升农用地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发展以休闲观光、参与体验为主的农业旅游,提升都市农田的文化景观及休闲游憩价值。不同于我国中西部部分城市对于耕地数量补充和耕地质量提升方面的单一重视,上海着重强调农用地作为绿色景观在城市生态空间中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将农用地整治的社会服务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用地的多功能。

2.注重科技创新

在上海全面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坚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是上海农用地整治的一大特征。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注重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着力于土地整治支撑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上海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的综合优势使得科技创新性成为上海农用地整治的一大特点。

3.注重推进三产融合(www.zuozong.com)

注重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也是上海农用地整治的重要特点,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功能以及大城市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带动农业休闲旅游的兴起,上海多功能农用地整治在优化田、水、路、林等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的同时,注重带动当地餐饮、宾馆、旅游服务等行业与农业的融合,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4.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

由于农用地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的项目众多,一次性投入力度大,投资回报的时间长、效率低,传统农用地整治方式下投资主体受限,多以政府、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机构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也多为涉农专项资金,使得农地整治方式和效果受限。上海建立健全了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及内引外联等多渠道投资机制。对于多部门的涉农资金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集中用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地质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投资量大、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采用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方式,整合土地证券、土地信托等其他资金来源,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既定目标,充分发挥各项基金的作用,实现多方共赢。

5.强调开放国际

基于当前多功能农用地整治技术装备的升级和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求,上海作为全国农用地整治的前沿城市,强调要借鉴和吸收国际优秀经验、成果与自主创新并重,发挥农用地整治的示范作用,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全国农用地整治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