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耐力素质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耐力素质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引导学生参加耐久跑训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策略、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提出了几点看法。目前为止,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充分证明:开展耐久跑运动是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唯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耐久跑教学中的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耐力素质

徐剑强

【摘要】耐力素质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标志着人体心肺功能的水平,对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学生是极为重要的,而开展耐久跑运动是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引导学生参加耐久跑训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策略、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耐久跑 难点 策略

近几年的体质测试反映学生整体体质状况堪忧,大部分素质指标不理想,其中耐力项目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反映人体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不理想,虽然现时中考体育测试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作为必考项目,但还是应试为主,达不到改变学生整体耐力素质不理想的现状。如何改善学生体质现状,为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而服务,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显得非常必要了。多数中学生知道耐久跑可以促使人体各器官都参加活动,特别是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系统。它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脂质代谢;调整大脑皮层兴奋的抑制过程;改善人的脑部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对骨骼关节病、肥胖病、神经衰弱病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目前为止,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充分证明:开展耐久跑运动是提高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这些问题着重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耐久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困难

尽管耐久跑运动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体育项目就是耐久跑项目,成绩最差的也是耐久跑项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教学中,耐久跑教材相对比较乏味,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第二,时下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缺乏必要的锻炼时间。第三,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任性、懒惰、怕苦怕累,意志和毅力薄弱。第四,缺乏对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正确认识等。再因为耐久跑在教学中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又要跑出一定的速度,体力消耗大,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其他机能反应。在生理、心理上长时间高强度的负荷,从而引发了学生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谈长跑色变。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练习耐久跑项目,总是请假,找原因不跑。耐久跑这项目考核也是最难的,考起试来多数学生不及格,有些学生知道自己跑不及格干脆不跑,反正不及格。因此,教学双方很难较好配合,学生极易产生被迫参与的感觉。

因此,如何改变耐久跑的课堂效益,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处理耐久跑教材教法的关键和重点难点。笔者认为唯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耐久跑教学中的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二、优化教学策略,突破耐久跑课堂教学难点

(一)提高学生认识策略,使其树立良好的锻炼动机

正确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够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而持久的学习锻炼。反之,学生的动机不正确,被动的锻炼也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取消组织,他们也就放弃,这就得不到锻炼的真正的效果。所以,进行耐力跑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树立良好的锻炼动机。

1.要使学生明确耐力跑的明确和意义,使学生知道耐力跑可以促使人体各器官都参加活动,特别是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系统。它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脂质代谢;调整大脑皮层兴奋的抑制过程;改善人的脑部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对骨骼关节病、肥胖病、神经衰弱病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最直接最显著的功效是耐久跑练习后可以使人在一天的学习中精力充沛,精神振奋。还可以对女生讲解耐久跑能促进脂肪代谢,起到减脂、改善体形的效用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参加耐久跑锻炼的动机。

2.激励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磨炼自己,树立不畏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挑战心理,尤其要培养学生敢于战胜“自我”的勇气,激发这种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由被动—自觉—自发地提高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例如,在耐久跑的练习中,许多学生害怕出现“极点”,错误地将“极点”当成了极限,不主动加以克服。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在练习前,应先向学生讲明“极点”是人在长距离跑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当“极点”出现时,要注意加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并以顽强的意识坚持跑下去,战胜这一关,就会恢复常态,便可继续跑下去。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并结合做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观察,挑选动作做得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或找个别反面示范亦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强化技术动作的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要特别注意教会学生呼吸与步频动作协调配合的能力。呼吸方法的不正确,对耐久力的提高影响很大,由于青少年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在耐久跑中很容易出现呼吸与步频不协调现象,即课堂上常出现的"岔气",这样保持长时间活动的能力就会下降,对心肺功能的增强也没有益处。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采用鼻嘴吸气,嘴呼气,增加呼气量,才能增大吸气量,保持平稳一致的运动节奏,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部一吸三部一呼,使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协调地配合。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实现寓教于乐(www.zuozong.com)

增强耐力素质,不单单只就耐力跑练习,如果只单纯的练耐久跑,在跑道上的跑圈,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单调、枯燥、厌烦的情绪,破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采用一些其它练习方法。如采用变换跑的环境,改变跑的形式和游戏比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练耐久跑的直接兴趣。

1.经常更换跑的环境练习耐久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越野跑或在校园内外的各种自然环境中练习,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到新的刺激,使注意力得到转移,减轻了苦与累的感受。比如,跑的场地可以隔几天或一周调换一次,除了田径场外,有条件的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园里,树林里,山坡路林荫道山溪边,草地旁或河堤上练跑。溪边的淙淙流水声,树叶的簌簌声,与有节奏的脚声相呼应,再加上温暖季节时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或寒冷季节的雪压枝头的优美自然景色,都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且流连忘返,而且变换一次场地,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新奇、兴奋的感觉。

2.改变传统的场地绕圈跑法,可利用场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图形跑和体操队形跑,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提高练习积极性。如:蛇形跑,螺旋形跑,“8”字形跑,花瓣形跑,长方形跑,正方形跑,对角跑等,还可以通过不停地变换队列队形跑,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认真参与练习。如:合队跑,分队跑,错肩跑,穿插跑等。让学生跑的轻松而有乐趣。

3.采用游戏比赛,寓教于“乐”之中,变枯为趣。如分组进行耐久跑的接力比赛等,在练习中创造出热烈的练习气氛,使学生跃跃欲试,乐于练习。此外,还可以采用项目选择刺激法,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练习前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规定凡是按质按量完成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活动。

改进教学策略,采用多样的训练手段,内容的巧妙搭配,环境和条件的变换等都会消除单调、枯燥的情绪,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保持或减轻阻力,增加练习次数和延长练习时间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发展肌肉耐力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刻意求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新鲜刺激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还有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和诱导,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师的主导作用,首要一点就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使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化整为零策略,妥善安排耐久跑教学

学生课下锻炼的机会很少,有计划、系统的安排锻炼就更少,这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很不利,而且如果把提高耐力素质的任务全部交给课堂,课上又仅凭三、四个学时的锻炼,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要知道,耐久力这项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在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又要循序渐进,锻炼时效果慢,但下降的却很明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具有巩固性的锻炼,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课时的安排或课外体育活动中,必须增强练习的份额,甚至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耐久力的锻炼。一般在课结束前10分钟左右,进行5~7分钟提高耐力素质的练习。那么增加多少课时为宜呢?这就需要统筹安排,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三个周期,采用三段循环,以“发展一般耐力-发展速度耐力-全程测验”这三个内容为一个周期,具体的组织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此外,可以将耐力跑的集中训练时间化整为零,分散安排课余时间的练习。以往,我们经常把耐久跑的训练及测验放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如一周训练,一周测验。这样一周三节体育课,加上学生平时没养成锻炼的习惯,练习的时间短,成绩自然就上不去。课外,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及下午课余时间自觉进行耐久跑锻炼,持之以恒,使课内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各位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优化教学策略并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如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提高,不能盲目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片面的、枯燥的训练,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恐惧心理。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训练方式应灵活多变。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耐久跑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9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杨艳霞.试论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其对策.湖北体育科技, 1997,2

[3]魏汉贤.浅谈耐力跑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体育师友.19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