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多种植物的微观结构

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多种植物的微观结构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原有实验简介《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多种植物的微观结构

●教材原有实验简介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1》 P7实验“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中,建议选用真菌细胞、低等植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几种观察材料, 目的是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能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生物教师通常以出示各种生物细胞图代替此实验,学生并未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操作。

●本实验改进之处

校本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为9月份开学后第3周,此时北京的各种植物生长依然十分茂盛,校园周边及学生居住地附近有丰富的实验材料可供选择。

教师在选取多种植物材料时,一方面要关注植物的多样性,比如选取的叶片就包括了喜阴、喜阳、耐旱、喜湿、陆生、水生等多种类型的植物,另一方面注意选择的材料覆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6大器官,这样对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的微观结构更有帮助。

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材料,尝试装片、切片、涂片3种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练习使用手机拍照、电脑记录影像和绘制生物图等多种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描述。

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植物材料的微观现象的比较,能够识认器官、组织和细胞这几个生命结构层次,并找到不同植物在细胞这个层次的共性,从而加深对“细胞学说”的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认识到看似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是基于大量的实验证据基础上得出的。

●课前准备

1.材料

洋葱大蒜根,南瓜茎,叶片(长寿花、八宝景天、鸢尾、玉簪、牵牛、草茉莉、黑藻等),花(月季、菊花),番茄,花生种子(干),绿萝,红心莲,青椒。

2.药品

清水、解离液、 甲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镊子、解剖针、毛笔、培养皿、吸水纸、铅笔、橡皮、直尺。

4.设备

数码显微镜、电脑、带照相功能的手机。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对多种植物材料的显微镜观察和描述,形成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概念。

2.过程方法

(1)制作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临时装片。

(2)结合实际设计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方案。

(3)用细胞图准确描述看到的影像。

(4)进一步理解植物体与细胞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通过PPT出示本次实验选取的植物材料(大蒜根、南瓜茎、玉簪叶、菠菜叶、黑藻叶、月季花、番茄果实、花生种子),增加学生对植物体6大器官的宏观的和感性的认识。

第二步:回顾初中学习过的3种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装片、切片、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直接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可用切片机切取或用徒手切片法切取。

涂片——用涂抹的方法,将动植物较为疏松的组织或游离的细胞均匀地散布在载玻片上。

第三步:学生2人一组共同完成对以下实验材料的观察,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练习使用手机对着显微镜目镜拍照,也可用与显微镜相连的电脑捕获影像,尝试在实验报告相应位置绘制相应的细胞图。(www.zuozong.com)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不同的实验材料选用不同的制片方法,与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思考:通过对以上多种植物材料的显微观察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本次实验你对“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学生实验报告

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多种植物的微观结构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

一、制作装片的方法——装片、切片、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

切片: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直接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可用切片机切取或用徒手切片法切取。

涂片:用涂抹的方法,将动植物较为硫松的组织或游离的细胞均匀地散布在载玻片上。

二、完成对以下实验材料的观察并绘制相应的生物图

思考题

通过对以上多种植物材料的显微观察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对“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对植物体结构有了什么认识?

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学生评价方案

●实验成果展示

学生拍摄显微镜下影像

学生绘制细胞图

小资料

1.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2.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1804.04.05~1881.06.23),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汉堡,卒于法兰克福。1824~1827年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并在汉堡做过律师。 因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而攻习植物学,于1831年毕业于耶拿大学。1850年任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 当时植物学界流行的研究是形态分类学, 而他则通过研究植物显微镜下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种。

3.西奥多·施旺(Theodor Schwann, 1810年12月7日~1882年1月11),德国生理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末梢神经系统中许旺氏细胞的发现者, 胃蛋白酶的发现和研究者,酵母菌有机属性的发现者,术语“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创造者。【汪德耀.细胞学说简介[J]. 自然杂志,1983(11).】

参考文献

[1]王延玲,张明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材料的选择·培养和观察[J].中学生物教学,2008, (10):9.

[2]陈泽梅,赵莲芝.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改进的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 (07) :33-34.

[3]刘凤娇.对“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中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几点改进[J].理科考试研究,2013, (23) :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