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运而生。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把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从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修,成为高素质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这种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前途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可以说“习近平点亮文化灵魂’,振兴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当代中国追梦圆梦的力量之源、希望所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格和风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运而生。在全球化浪潮中,现代文明的示范影响早已突破商品生产和贸易往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已不仅仅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而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来的文化渗透,必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也会对每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体系、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之所以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坚定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支撑其走向文明、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伦理、品格、气质、心理等精神因素的保障。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把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从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修,成为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国家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器,在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理应做出积极努力。(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