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桑娜夫妇在极度贫困的境况下,主动收养已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故事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通过对桑娜夫妇生活环境的对比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入微的刻画以及对整个故事发展情节跌宕起伏的演绎,让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感。既为桑娜一家风雨飘摇的贫困生活感到无比揪心,为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酸楚,又为桑娜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真情互助的善良品质感到无比温暖。从《穷人》这篇经典短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最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读到的是穷苦劳动人民高尚淳朴的道德品质。
本篇课文入编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三组课文的第一篇,该组课文的专题是“情暖人间”。本组课文的导语写道:“……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扎根。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抒发美好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作者非凡的笔力入手,引领学生走进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语言背后,去挖掘桑娜夫妇的穷与善,真正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
本文虽以《穷人》为题,但在文中没有显露一个“穷”字,如何构思本文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我听课的记忆中,许多教师把教学的浓墨重彩放在文中的后半部分,即作者对桑娜心理描写的段落,而对前半部分的环境描写只是蜻蜓点水。本人则认为课文的后半部分固然重要,但前半部分更不能小视。原因在于桑娜夫妇身上展现的美好善良不是子孝父爱的亲情必然,更不是富豪怜悯地同情施舍,而是一种舍己救人的人间真情流露。桑娜的“穷”是“善”的铺垫,是“善”的衬托,只有对“穷”之切才会有“善”之深,不然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就不会有心理的矛盾挣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出“穷”,寻找出“善”,“穷”尽见“善”。
1.从恶劣的天气环境中读出“穷”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海上强烈的风暴,对于靠打鱼为生的渔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桑娜的丈夫不是不知道,这样恶劣的天气,但他仍旧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出海,这是为什么?为生计所迫。一早上出去的丈夫,夜晚还未回来,桑娜不由得为丈夫担忧起来。
2.从简陋的生活条件中读出“穷”
“古老发哑的钟”“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孩子们冬夏都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没有多余的菜,仅只有丈夫每天打回来的鱼,可以想象桑娜一家生活的穷困。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一种凄凉的气息向你袭来,“一张稻草床”,“孩子盖的是旧衣服,头上裹的是旧头巾”一切陈设显得那样的破败。“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更突显出西蒙一家生活的凄苦和命运的悲凉。“像要抓住什么似的”折射出西蒙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孩子生活的担忧,对贫穷疾病的无奈,死不甘心啊!
3.从桑娜夫妇的忙碌中读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丈夫不顾惜身体甚至是生命,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狂风海浪,都整天到晚在海上劳碌,遇上恶劣的天气还空空两手回家。桑娜也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即使这样,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生活就像海上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舟,随时都有被倾覆淹没的可能。这样的家庭境况怎一个“穷”字了得。
4.从桑娜的生活习惯中读出“穷”。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睡觉真的还早吗?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时候已经不早啦!可桑娜为什么感觉还早呢?这是生活所迫早已养成的习惯,丈夫出海常常深夜归来,要等着,所以“睡觉还早”;自己也常常为孩子一直缝缝补补,所以“睡觉还早”;丈夫回来,还要与他一起收拾渔具,为丈夫做饭,所以“睡觉还早”……这一切的一切,桑娜都是因生活的“穷”不得已而为之。
5.从桑娜的内心独白中读出“善”(www.zuozong.com)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孩子也光着脚。面对生活的穷困潦倒,桑娜不但不怨天尤人,还心存感激,感谢上帝给予孩子的健康,可见桑娜是一位多么淳朴善良的母亲啊!
6.从桑娜的行为中读出善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深夜又黑又冷,出海的丈夫未归,桑娜在担忧恐惧中走出门想看看丈夫的踪迹,在为丈夫担忧的同时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她的行为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不得不令人钦佩。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西蒙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如果没有人管他们,今后可怎么办?所以说“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但她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多考虑,只是受于良心的驱遣让她这样本能地做了。所以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从桑娜不计后果的决断行为中,展现的是桑娜心地的善良,人性的光彩。
7.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读出善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在突然看见西蒙死了的时候,没有犹豫,没有思考,便径直把两个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当时桑娜是一种情绪冲动,但她的这种冲动不是无缘无故的。正是她作为母性对孩子的博爱,作为同是穷人对邻居的一种互助,作为她心底本能善良的一种释放。但当她安顿好抱回的孩子后,理智的思考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害怕、后悔和自责之中。所以她神情激动,脸色苍白,忐忑不安。这里一连运用了四个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是桑娜为以后七个孩子的生活而担忧,也为丈夫的生活压力而担忧;“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先前桑娜一直为丈夫迟迟不归而担忧,现在桑娜却害怕丈夫回来,因害怕丈夫的反对,心理处于极度惶恐之中;“……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在担忧和害怕中,桑娜有点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后悔和自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桑娜已经到了极度的害怕,甚至害怕丈夫会揍他,内心感到深深的不安。不安之余,善良的本能战胜了害怕,选择坦然地面对“揍我一顿也好!”经过这番无思绪逻辑的内心独白,可见一位处于家庭生活地位岌岌可危的母亲,为了收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在面临丈夫反对,今后生活更加艰难的情形下,毅然选择了坦然面对,可见桑娜是一位多么伟大而善良的母亲啊!
8.从夫妇对话中读出善
如果说桑娜的能干、体贴和善良的形象是作者通过对桑娜的行为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现的话,那么渔夫的沉着、冷静和善良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对话描写而展现的。丈夫回来,矛盾冲突即将进入白热化,让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桑娜害怕丈夫的反对,内心惶惶不安,连丈夫推门进来,桑娜也还没有回过神,前面的几次对话,桑娜也只是对丈夫附和,“哦,是你!”“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对话中桑娜眼不敢抬起来看他,显得十分胆怯,局促不安而不知如何开口。而丈夫却对恶劣天气打鱼一无所获和生活的无奈满是抱怨:“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当然在抱怨之外,渔夫因打鱼一无所获而充满了内疚,毕竟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啊!丈夫的抱怨,孩子的收养,自己的惶恐,两人的沉默,读到这里似乎空气已经凝固了,矛盾的相互交织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可是,两人沉默了一阵,桑娜迂回试探着:“你知道吗?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没有直接述说,一是因丈夫的艰辛不忍心让他再承受更大的负担;二是自己还在纠结和矛盾中,是否收养两个孩子最好由丈夫做决定。然而,丈夫的反应出乎人的意料,“嗯,是个问题!”他的喃喃自语,展现了渔夫的复杂心情:收养两个孩子吧,可家庭的现实也没有能力再添两张嘴了;不收养吧,两个孩子这么可怜,怎么办呢?“他搔搔后脑勺”是在努力冷静地思考。最后做出决定:“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好一个“熬”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渔夫家的“穷”,同时感受到了渔夫做出决定的不易。正是这样的不易,才更好地突现了渔夫伟大的善良形象。不管家里怎么穷,日子总得过下去,孩子不抱来不行,我们两个大人总能想办法。让读者为桑娜的担忧长长舒了一口气,也为渔夫的举动感到无比动容,小说以圆满的喜剧性收尾,真正使读者感受到了不是父爱子孝的人间真情。
9.从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中挖“穷”寻“善”
本文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功力深厚,写作技巧极具特色,整篇小说把“穷”藏于文字背后,把“善”立于穷困之上,是一篇学习情感表达的好作品。整个故事采用对比描写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的光彩形象。一是屋外大环境的恶劣与室内小环境的舒适形成鲜明对比,寒冷的冬天,海上寒风呼啸,丈夫依旧出海打鱼。家里桑娜打理得井井有条,“地干干净净,炉子还没有熄,食具闪闪发亮,帐子白色洁净,孩子安静地睡着”。收拾得非常舒适,这一切表达了桑娜夫妇的勤快和能干。但是,即使桑娜夫妇如此地勤快忙碌,仍然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穷”便跃然纸上。
二是桑娜果敢的行为和矛盾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邻居西蒙贫病交加,桑娜过去探望,不料已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弱小的孤儿还睡在母亲的身旁。眼前的一幕,容不得桑娜多想,便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她的果敢行为流露出的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善良与慈爱。然而面对家里的窘迫,“她心跳得厉害”,丈夫会不会同意收养两个孩子,让她产生了极度的惶恐和害怕,最终人性的良知让她选择了坦然面对,“揍我一顿也好”。丈夫回来,桑娜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西蒙已死的消息告诉了他,丈夫先是一惊“哦?什么时候?”然后表情冷静忧虑,“嗯,是个问题!”最后他毅然做出决断:“……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善”便呼之而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