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组元型是现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的编排方式,每个专题设置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意长,极其富有人文气息。每个专题单元由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构成,课例又按照精读、略读和选读的层次体系编排,且每个专题单元的主题与上一册教材相呼应,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梯度,这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读懂教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有的教师读不出所以然,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反复去读,就能揣摩出编者的意图;有的教师通读通览,对教材的编排体系了然于心。解读文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单元整体着手,前后贯通,厘清教材的编排内容、编排意图和专题思想、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方向。
读懂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安排在单元之首,占有专门的版面,不是用以点缀教材的。其作用是“导教导学”,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搭建的一个“脚手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入门“钥匙”。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研读导语,挖掘出导语中蕴含的诸多教学所需信息,读懂导语对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减少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单元导语揭示了每组课文的专题。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2006年10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11次印刷)为例,本册教材共六组课文,每组课文均有一个明确的专题,依次是“感悟生活”,“中华民风民俗”,“不忘历史、不忘英雄”,“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教师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可以把握本单元乃至全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教学设计奠定前期基础。
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导入,主要是点明专题,提示单元学习内容,揭示人文目标;另一部分是提示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整个导语暗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年级和低年级的侧重点略有不同,1~3年级主要是前一部分,4~6年级主要是后一部分。
如三年级语文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13次印刷)第一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共编排了3篇课文和两首古诗,其导语的提示为:“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该导语点明了本组课文内容的专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习要求也紧紧围绕专题而提出,要求“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而高年级侧重点主要在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上,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导语提示是这样叙述的:“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寥寥数语,倘若不假思索地粗略一读,你会觉得在教学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可取的。但细读细思,你会发现“导语”的提示在告知我们教学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要围绕如何落实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而思考。在带领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重点还要训练学生学会作者“运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表达顺序”的知识和技能。
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有的是刚性的,教师的教学必须高效达成,而有的是提高性、建议性的,编者的目的是为优生提出继续学习探究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灵活安排布置。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导语:“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吧!”“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在这则导语中,“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这是刚性要求。而“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就是编者提出的弹性要求。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导语中“……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以及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导语中“你还可以试着写一首诗呢”;第八单元“艺术魅力”导语中“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都是编者提出的提高性、建议性的弹性要求。
导语除发挥“导教”的重要作用外,在“导学”方面,也有“告知”学生学习任务和为学生打开思维突破口的重要功能。每个单元导语都直接提出了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也间接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去阅读文本,学会什么写作技巧,体会何种感情,接受何种熏陶,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思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技巧和思维的突破口。如“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提出的学习要求,本组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具体的事实和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具体而深刻的阐释。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提示,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以及“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等一系列具体的事例中,去体会感悟居里夫人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在写法上运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而《我最好的老师》则是让学生从“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这一角度去切入认识科学精神。
单元导语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也是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的部分。它是一种“超文本”的教学资源,读懂单元导语并做好“超链接”,我们就会简约轻盈地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路上。(www.zuozong.com)
读懂主题思想和编者意图
专题组元型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编排特点,每一个单元设置一个专题,其主题思想非常明确。但入选的每一篇课文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式并非完全一致,有的切入角度不同,有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侧重点不同。读懂单元专题下每一篇入选课文的表达方式,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排了《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4篇课文。每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语言简洁精练,叙事条理清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选举不同的事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思想。《中彩那天》讲述的是“父亲”购买彩票时顺便给库伯捎了一张,而中彩的正是库伯的那张彩票,父亲面对中彩获得的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在库伯不知情的情况下,是“留”还是“不留”这件事。通过“父亲”面对“道德难题”如何抉择的情感变化,从做人要讲诚实这个角度,说明了诚实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人生哲理,赞美了“父亲”和我们一家人诚实的高贵品质以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影响;《万年牢》则是通过讲述另一位“父亲”自己做事讲诚信,帮人做事为了讲诚信而不惜放弃工作的事,从做事要讲诚信这个角度赞美了“父亲”真诚为人的美好品质;《尊严》的作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则是采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从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白尊严的真正内涵,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将心比心》一文则从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两件事(奶奶向“我”讲述“推门”一事和“我”陪妈妈去医院输液“扎针”一事),讲述了阿姨对“我”奶奶的尊敬和“我”妈妈对护士的宽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相互信任与真诚理解这个主题。整组课文从做人诚信、做事诚实、做人实在和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理解等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深化“诚实守信”这个主题思想,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多重角度感悟人生,接受生活中美好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同一单元同一专题下,编者选入的课文有的体裁各异。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4篇课文,体裁有古诗词、散文和游记,为什么编者要把体裁不同的文章编排在一起呢?这也是教师需要读懂的编者意图。本组课文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那富有诗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赞美了山水的神奇,讴歌了祖国的美丽。编者把这些作品作为一个专题单元编排,用意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的神奇,山水的美丽的同时,学会作者描写景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顺序。
读懂知识训练点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核心,它是指学生需要学会的学科知识和通过学习需要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各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一项重要任务。前面列举的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都是写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教学这组课文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练就哪些能力?这是教师解读单元时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细读这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特别之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语言表达句式结构相似,比喻句优美,说明句贴切……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学会和运用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语文园地一”的编排。其中“习作”有这样的要求:“……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正是本组课文所学山水景物的描写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恰是《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写作顺序的学习运用;“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暗指要学习本组课文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可以分析出让学生学会本组课文描写景物的写作表达顺序、语言表达方法是一个知识训练点。
在看一看“我的发现”中,提出了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漓江水“清、静、绿”的特点,暗含排比句的学习运用也是本组课文一个重要的知识训练点。当然,比喻句的巩固强化、第一次接触“词”的知识也是教学中要顾及的方面。
以上知识训练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倍加给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格外关注。《古诗词三首》要求背诵、默写、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文学体裁,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师简约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即可。《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在表达顺序上采用一步一景,再把所看到的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的描写方法。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像行云流水般浸润在字里行间。语言表达以排比句式为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段与段之间的句式也呼应回叩,“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却从没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整篇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句式严谨划一,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丝之竹韵,给人以强烈的美学震撼。语言的美,写作的巧,作者的情,在教学中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和运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作的表达方法,学会有条理和有详略的叙述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准确、朴实的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七月的天山》在写法上作者抓住七月的天山雪峰、飞溅的雪水、原始森林和天山深处的野花来展现天山的美。作者行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来描绘天山景色之美。在知识训练点上,同样是让学生学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学会“一步一景”的描写方法。
总之,本单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来编排。让学生学会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排比句、比喻句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效果,进行优美词句的积累,是本单元知识训练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