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艰深的问题。
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出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之问,是科学之问,历史之问,更是教育之问。(www.zuozong.com)
记得在南开中学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新中国成立前魏荣爵曾在南开中学教物理,他的学生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物理成绩极差,毕业考试时物理一道题都不会,谢只好发挥他的文学优势,在试卷上即兴填词一首《鹧鸪天》:“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判卷的魏先生读了词后,随即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谢邦敏凭借这60分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新中国成立后,谢邦敏被任命为北京第一刑庭庭长。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成了南开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面对“钱学森之问”,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现行的教育,在宏观上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机制有缺陷,学校办学缺思想,教育管理有弊端,教育环境不是很优化,难以让杰出人才“冒”出来。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微观上教师教学不给力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大师”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开发、思维启迪、人格塑造和品行习得的黄金期,是奠定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语文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在这一时期的教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对教材文本研读不深,解读不透,影响教学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重“教知”轻“练能”,忽视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据媒体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这难道说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试问“大师”从何而来?进入21世纪的近20年里,虽然我国科学技术正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走在创新之路上的人依旧寥寥无几。古人云:“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大师”的培养绝不能把想象的火苗掐灭在基础教育的起跑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