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岸线漫长,有着巨大的渔业潜力。印度是世界第二大鱼类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鱼生产国。2016—2017年,印度渔业产量为1 141万吨(海洋渔业为364.1万吨,内陆渔业为776.9万吨)。2017—2018年度前两个季度,渔业产量为580万吨。2016—2017年度渔业产值3 787.09亿卢比,该部门贡献了全国总增加值(GVA)的0.92%和农业增加值的5.23%。[12]
印度内陆的渔业养殖区域包括:315万公顷的水库、236万公顷池塘、124万公顷的咸水区、19万公顷的河流和运河流域;印度海洋的渔业捕捞区域包括:8 118公里的海岸线、202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53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1 537个渔业中心以及3 432个渔村。印度水域的海洋渔业潜力为441万吨。[13]目前,由于印度海域1 368种可利用鱼类中,有200种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鱼类需要关注与保护,印度的海洋捕捞渔业呈下降趋势,捕捞范围扩张速度逐渐减慢。海水养殖是印度海洋捕捞渔业的重要补充,除了在公海进行海洋植物与动物养殖以外,印度国内还有许多咸淡水区和低洼潮区,为海水养殖提供了空间。长期以来,印度的海水养殖主要限于双壳贝类,比如贻贝、食用牡蛎、珍珠牡蛎,海藻等。(www.zuozong.com)
印度人造水库覆盖面积超过300万公顷,分布在各种适合鱼类生长的气候环境中。这些区域的平均鱼类产量潜力约为250千克/公顷,湿地的鱼类资源潜力约为350千克/公顷。除水库和淡水养殖是印度鱼类产量增长的两大支柱之外,其他资源如高地水体、洪积平原湖泊和湿地、灌溉渠、盐渍和涝渍地区也将逐步被纳入养殖范围,以促进渔业生产。近年来,印度开放水域的水产品笼养和拦网养殖发展良好,为印度内陆水产养殖创造了巨大的潜力。据估计,印度水产养殖业的笼养和拦网养殖生产潜力约为50千克/立方米,进一步扩大和集约化的可能性很大。[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