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系统的发展以及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语言系统的发展以及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入声在各方言的分合和归属有很大差异,反映了古入声演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这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满,纷纷发出了要求革新的呼声。

语言系统的发展以及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是发展的

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有两个: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二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1.根据方言、亲属语言了解语音的演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了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1)尖团音的演变

所谓尖音是指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所谓团音是指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汉语中的有些方言齐、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因腭化而变成舌面前塞擦音、擦音,这种现象属于尖团合流,在语言中不分尖、团音。有些方言仍要分尖、团音。我们只要把方言的有关差别稍加排列,就可以找到尖、团合流的轨迹

(2)入声的演变

入声又称“促声”,指发音短促的音。古入声在各方言的分合和归属有很大差异,反映了古入声演变的不同发展阶段。

以上两例说明,一种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它在时间上的发展序列,把全国方言作一个系列的比较,可以整理出汉语语音史。研究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是探索语言发展史的一条重要途径。

2.根据文字的记载研究语音的发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文字具有保守性,常常是语言起了变化,文字还是老样;或者文字虽有调整,但是过些日子,又落在了语言的后面。所以可以通过文字考察语音的发展。

汉字虽然是意音文字,具有跨时代、跨地域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凭借汉字知道汉语语音的发展:

(1)通过诗文用韵考察语音变化。古人做诗讲究押韵

(2)可以利用形声字考察汉语语音的变化;

(3)利用古代的借词考察,不过,不管是借进还是借出都要考虑年代和地域的音素。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有规则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表现为音位系统的演变。而音位系统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包括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三种形式。语音演变规律性的三个特点:

1.条件性语音演变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凡符合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没有例外。如果出现例外,也可以找出产生这种例外的原因。

2.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过了这个时期,即是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3.地区性语音的演变象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而且扩散是有地域限制的,音变只能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三)语音的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语音差异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对应关系,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的(例略)。语音对应规律是推广普通话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所谓历史比较法,是根据语音的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历史比较法曾经系统用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并且拟测出了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得印欧语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得到了大致的说明。我们汉语的语音演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能够揭示的历史演变情况的详细程度是和用来比较的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才来的丰富程度成正比的。

在英语里同样也有一些语音,其语音动作和手势语言的手势是一致的,如:on(上)、next(下)、circle(圆形)、flat(扁平的)、straight(直的)、curve(弯曲)、you(你)、I(我)等等。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在我国古代,语法研究很早就萌芽了。但那时的语法研究还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不自觉的研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专门研究语法的著作,也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入手,没有对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反映了语法研究初兴时的状况。

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肇始于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989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至此以后,百年来汉语语法学追踪世界潮流,完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语法理论的历史嬗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和巨大进步,但在语法学发展过程中也曾暴露了因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点而造成的削足适履的缺点,中国学者力求矫正机械模仿之弊端,寻求独立研究之新风的学术之路。在新的时代,学者们进一步对语法研究对象新的本质特点的进行揭示,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和飞跃。当代人们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

汉语特点有所忽视,导致了模仿倾向的产生,这付汉语语法研究是很不利的。当时的模仿倾向主要表现在: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名词作主宾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碰到某个词作了其他句子成分时,便说是“假借”或“转为”他类词了,为了控制词类的无限制假借和转变,还仿照西方语言名词格变为汉语的体词设立“位次”;认为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如果是形容词作了谓语,也必须说成是“同动词”;认为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动词作谓指,叫作“坐动”,而句中共他动词则仿照西方语言非限定动词分析成非谓语成分,叫作“散动”;认为每个都得有主语和谓语,(印欧语言的句子,谓语总带有主语),如果没有把主语也要设法补出来,甚至搞“绝对的主语主义”,等等。

套用西方语法来分析汉语,总是让人感觉削足适履,杆格难通,许多语言现象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这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满,纷纷发出了要求革新的呼声。在王力、吕叔湘、高名凯、陈望道、方光寿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反对模仿语法、“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成了时代的潮流,汉语法研究因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的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揭示了汉语特点,进行了中西古今对比,归纳整理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新的科学系统。他们明确指出,汉语不仅动词可以做谓语,形容词和名词也可以作谓词,汉语作谓语的动词可以不止一个,作谓语的“谓语形式”也可以不止一个,并由此而进一步归纳出了汉语特有的句式“能愿式”“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汉语的动词本身无所谓施动与受动之分,也无所谓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时间之分,但可借助近于词尾的动相词(着、了……)甚至限制词(将、方、已……)表示动态,等等。在词类的区分方面,方光燕和陈望道也正确指出,中国单语(词)本身的形态既然缺少,那么汉语辨别词性就不同于西方语言,不能依赖词的狭义形态,而应求助于词的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结合关系(广义形态)。

经过文法革新,汉语语法研究就逐步摆脱了西方传统语法的束缚,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时期虽然已经认识到汉语特点的重要,但揭示得还不够充分,更淡不上全面系统,尤其是对我国历代的语法分析有所忽视,继承吸收不够。看来,中国语法学还需要继续深人发掘汉语特点,大力向前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的形势影响下,学者们更加注意从汉语的事实出发,借鉴新的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解放初期,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写作《语法讲话》时,就只是有选择地吸收了部分结构主义理论,一切都要放在大量的丰富的汉语材料面前接受检验,决定去取。《语法讲话》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汉语的基木句法结构有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五种,并指出汉语语言构造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套着另外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并不需要很多结合的成分,结合的地方都是天衣无缝的”。由于《语法讲话》对汉语的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并分析了大量汉语现象,揭示了许多汉语规律,因而获得了极大成功,曾被人誉为”大陆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

接着朱德熙创造性地吸收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等方法,对汉语的形容词、“的”、各类同构现象、“的”字结构和判断句、由动词“给”组成的句式、歧义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挖掘了许多有价值的规则,结集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看作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的一个标志,稍后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则处处着眼汉语的特点,对《马氏文通》以来八十年语法研究的历史作了深刻的总结,并从本质上揭示汉语的特点是“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而“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同时“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难于处处一刀切”这部著作对后来的语法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语法学界倡导“务实”“创新”学风,语法研究进人一个无论或广度或深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时期。随着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等传人中国,一些语法学家开始意识到对于语言这样一个复杂多交的系统仅仅从意义,或者仅仅从形式方面研究是不够的,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同时也意识到,语言不只是静态的,不只是具有结构形式和意义内容,而且是动态的,语言总是在应用之中。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语法观,即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是一种开放的大语法观。它启发人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规律和现象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描写和解释在这种语法指导下所形成的分析方法,已经展现出吸引人的发展前景。

回溯以往汉语语法研究的百年历程,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以西方语法研究的成果为坐标,不断地引进新理论,不断地改变汉语语法学的研究系统;一是以汉语语法事实的描写为根据,不断地纠正引进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努力地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学体系。这两个方面构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动力,共同推进了二十世纪汉语语法学研究。我们看到,由于不断向汉语的特点回归,我国语法学的发展越来越快,一部国语法学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向汉语特点回归的历史。近年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发,语言学者越来越感觉到了汉语特点的重要性,纷纷著文加以探讨,汉语特点于是成了当的热门话题,语法研究的焦点。这是语法科学发展的必然,是它已经进人成熟阶段和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汉语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类的发展。

1.量词的出现

2.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

3.构词词缀的出现

(三)语法的类推作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限制:

1.一些常用词不受类推作用影响

2.新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

语法规则总有例外,类推作用总在发挥作用。

三、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概念,为了表达这些新事物、新概念,必然构成新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当代文化环境的稳定因素和动态因素,对新造词语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新事物、新思潮、新观念纷至沓来,生活时尚和社会热点也频繁更迭。语言中的词汇,对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

1.新词新语的涵义

对于新词新语的涵义,语言界有不同的界定。但总体上有四种界定说法:(www.zuozong.com)

(1)新词语是新创造的,但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词或短语。

(2)新词语是最近创造的、代表新概念的词或短语。

(3)新词语是指一个旧词所产生的新涵义或新语义、新用法。

(4)新词新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古语词和行业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

2.新词新语的分类

(1)新造词

新造词是指已有语素独立而成的新词,或者根据汉语构词法,由原来语素合成的新词。已有语素独立构成的词有:酷爽靓耶

复合新词在新词语中屡屡出现,如作为否定性类词前缀:零X零风险零消费

音译新词语,即直接借助外语词的读音翻译过来的新词语如:德克士(dico’s)披萨(pizza)麦当劳(mcdonald’s)肯德基(KFC)咖啡(coffee)扑克牌(poker)部落格(blog)哦了(OK)克隆(clone)艾滋病(AIDS)音译新词语,即按其所表达事物的概念音译引入汉语中的新词语如:电子邮件(e-mail)、绷带(bandage)、逻辑(logic)等音译兼意译新词语,即在语音上保留了与原外语词相接近的读音,而在词义上保持了与

(2)吸收外来词

外语词相对应功能的新词语如:黑客(Hacker)

纯外文缩写词:NBAUSAKFCOK

外文字母加汉字混合词:SIM卡ATM机

(3)吸收方言词

方言词跨地域流行并入普通话,主要表现在北京方言和港台方言上,这两种方言的地理位置恰好构成南北相对之势。跨地域流行的北方方言主要是近年来产生的新方言词,如“宰人”。

(4)专业词语一般化

随着高科技行业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语使用频繁,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如:硬件(也用作指生产、科技、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物质条件)软件(还用来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千年虫(是指在某些使用了计算机程序的智能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芯片等)中,由于其中的年份只使用两位十进制数来表示,因此当系统进行(或涉及到)跨世纪的日期处理运算时(如多个日期之间的计算或比较等),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进而引发各种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崩溃)

(5)缩略新词语

指某些词语的简称。追求快捷、简明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也是词汇发展的一种趋势。如:娱记(娱乐记者的简称),足按(足底按摩的简称),本儿(笔记本电脑的简称)

(6)旧词新义

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许多词语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是通过比喻、借代、引申等方法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将其运用在新的语境中,表达一种新的意义。

如:粉丝旧义:用绿豆等淀粉制成的线状食品

新义:“迷”的意思,包括影迷、歌迷等

玉米旧义:一种农作物

新义:李宇春的歌迷、粉丝

本儿旧义:书写用的本

新义:笔记本电脑的简称

青蛙旧义: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

新义:长相欠佳的男子

恐龙旧义:指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爬行类

新义:长得丑的女子

3.新造词的造词方法

在众多新词新语中,新造词的造词方法最为复杂。但总体上,新造词的造词方法归纳为语素复合法和修辞造词法。词根复合造词法是以某个词根语素为基础,在其前后增加其它语素而造出新词。如:网——网吧网管网站网游网友网恋关系网朋友网房——房奴房贷炒房房主房魔廉租房学区房

(1)语素复合法附加词缀造词法,前缀或类前缀与词根构成大——大腕儿大巴大款大龄

(2)修辞造词法。借代造词、仿拟造词、谐音造词、比喻造词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形象的反映出所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半喻式是本体和喻体的语素都出现的类型。全喻式则是只有喻体语素而本体语素未出现时出现的类型,意义全部由表示喻体的语速承担。特喻式词语中表示本体的语素不出现,而表示喻体的语素作为一个特定的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相结合。

①借代造词,全称借代即整个词全部是借代体。如:高级灰(指高级白领),偏称借代即一个新造词的组合中,运用借代的是部分语素。

如:蓝色革命(是指人类向海洋、江河、湖泊索取食物在科学上采取重大变革)

②仿拟造词。仿照现有的词,按照一定规则更换原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语素,从而构成新词的方法。分类类仿拟更换现存词语的语素,类推仿拟出的新词。如:导演——导购、导员、导读、导播、导盲相对仿拟从原来现存词语相反或相对方面类推仿出的新词。这样造出的新造词与原词的一般语义是相对或相反的。如:自控、他控,中企、外企、中资、外资,涉内、涉外,快餐、慢餐,早恋、晚恋,早婚、晚婚。

③谐音造词。指用谐音的方法替换原有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语素,进而构成新词。

如:知本家——资本家有木有——有没有神马——什么帅锅——帅哥鸭梨——压力鸭梨山大——压力很大

4.产生原因及背景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促进和强化了人们的开放心理。所以随着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逐渐出现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词新语,以方便人们的生活。

(2)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敏感,以及喜欢追求新颖,所以不断的促使着人们去发现着、创造着。从而许多新词新语表现着趋新、趋简、趋雅的语言特征。

(3)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稳定、文化环境的稳定因素和动态因素对新词新语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旧词的消亡。消亡的原因有二;①旧事物的消失;②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发展变化。

词会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5.词语的替换

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的现象,称之为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6.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词的意义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词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同时,词义演变的方式途径以及规律也是纷繁复杂的,研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各家都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本文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些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并进行了简略的评述,目的在于探寻词义演变过程中很多汉民族所特有的规律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首先,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是引起词义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再次,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样引起词义的变化。一个词的意义在词义系统中,必然要受别的词的意义的制约,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时,有时会引起与它有关的词的意义的变化。例如“呆”,《说文解字》:“呆,深也。”段玉裁注:“此以今字释古字也。呆,深古今字,水部‘深’下,但云‘水名’,不言‘浅之反’,是知古深浅字作‘呆’,‘深’行而‘呆’废矣。”“浅”,《说文解字》:“浅,不深也。”据此可知“深”的本意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与“浅”是反义词,后来,“深”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新产生了深奥、深厚等意义,“浅”字受“深”字变化的影响也产生了浅显、浅薄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