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华礼文化很强调非亲属关系,将友情看做一个人存在及如何生活的一个核心部分。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将这种传统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他所说的“熟人”(我很熟悉的人)主要是指联系紧密的主要群体,不是指次级群体和一般意义上的熟人(我认识的人)。
如今,华礼人仍然将熟人看作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花大量的时间社交和维系关系。然而很多华礼人在这一组织形式中有两个主要挑战:一个是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及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和让人不满意的利益交换的目标;另一个是规则不足以服务于他们希望的目标。
华礼历史上非亲属群体的目标非常多样。不幸的是,大多数华礼人现在参与这种关系只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好处,并不想建立长期的深层的关系,这与数千年来华礼文化的熟人社会初衷背道而驰。许多华礼人将非亲属关系看作一个平台,几乎完全是为了利益的交换。因此,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熟人越多,自己越有可能通过与合适的人交换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目标造成了一种畸形的追求:积累和维持尽可能多的熟人,并以自己认识的人的身份和人数为豪。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积极参与这种人脉积累经营的华礼人也不是都喜欢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但他们觉得身不由己,因为华礼文化中的非亲属关系已经成了这种样子。(www.zuozong.com)
对这种非亲属群体的另一个主要挑战是缺乏有效的规则来确保某个文化实体的目标被实现。华礼文化很看重面子,不喜欢表达,至少不爱明说他们希望自己和他人特定的关系应该是如何的。他们相信别人应该也能推测出自己的想法和目的。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可能不同,这就导致了建立和维系非亲属关系的摩擦和低效。引致了一个人会交很多因便利和非真诚的相助承诺而聚集的假朋友,花了很多时间和资源,但又在真正有需要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这些人若不是有利于自己就不会出手相助,并且轻易就会背叛友情。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和很多华礼人认为的有效的发展和维持非亲属关系的方式有关。许多人花大量时间与非亲属群体喝酒吃饭,并错误地认为这对维系这种关系是必需的,但实际上,在这些活动中的亲热和熟悉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更深层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