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依据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马克思的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现实依据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度关注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甚至包括选修模块部分,无不彰显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生活的需求才有意义。将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理论通俗化,抽象教学原理具体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真理的把握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直观感性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与提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马克思的认识论为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学习应以经验为中心,重视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生活教育”是政治教学生活中必须坚持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现实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度关注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教育因素。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的教育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生活化

“经历是一种财富。”学生亲力亲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应挖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突出教学生活化。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为此,思想政治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一方面,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例如在教学“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时,引用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在《说句心里话》这首歌中唱的“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说明这一义务的重要性。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而且能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

(二)改革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生活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实践性等新的教学观念,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的诞生,并促使诸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的兴起。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惊醒了沉闷的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为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中,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更强的交互功能,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模式。这样就能打破原来单一的文本式线性顺序结构,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从网页上的任意一点进入学习,还可以方便地到达其他相关站点,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资料,促进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视野因此大大开阔,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开动中提高了能力,大大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及生活性。(www.zuozong.com)

(三)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相分离,难以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地学习,学生只有“体验了干渴,才知道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的必要性;体验了污染,方知环保的重要;聆听了企业家的创业报告,才能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才得以升华,情感才得以激发。思想政治教学要重视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升华情感、提高觉悟。例如教学“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这一框题时,让学生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中学生穿校服问题”,这一主题的选取是针对学生生活设计的,要求学生确定听证会的代表(校方、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方面的代表,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确定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然后,听证会主持人进行总结。通过此次听证会,学生提高认识,知道“中学生穿校服利大于弊”。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课本,更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和需要,并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使学生更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拓展和深化知识,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三、加强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对策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两者与“培养出了什么人”的问题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结果的完整体系。这其中,贯穿三者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问题。

(一)注重挖掘教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利用身边的典型案例

把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例如语文教学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指导学生纪念刘和珍君及死难烈士的英勇事迹,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及反动文人的无耻,教育学生牢记烈士的鲜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学习烈士们追求真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设想母爱”,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读书,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高中生,你们可曾想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定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高中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开展一些高中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系列教育、诚信教育、信心教育。

(三)激励、鼓励为主,摈弃脱离实际的高标尺、高调子。要细心观察,广泛接触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要及时把握时机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老师在表扬学生时,不但要称赞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明显优点,还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从而给予及时的表扬。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又不能脱离实际地给他们戴一些高帽子,这样可能会引起同学们和差生的反感。

要教育学生是摈弃脱离实际的高标尺、高调子。把分层教育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的高中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高中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以增强高中生的信心,鼓励他们奋起。

(四)注重后进生的转化

魏书生说:“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还要重要!如果说培养一个优秀生是锦上添花,那么转化一个后进生就是雪中送炭。”由此可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多么重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表明,就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非智力水平差异是导致他们之间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才。”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如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如注重情感教育,架起与后进生爱的桥梁,如注重培养自我效能感,提高后进生的自觉性及自信心,如注重磨炼意志力,使每个后进生做战胜自我的强者,如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后进生养成学习习惯等,主张对后进生“不歧视,不放弃,不劝退,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鼓励,学习上多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