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高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策略,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心理咨询技能对教师提问能力的提高具有启示与指导作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每一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从而不断深化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创新课堂提问实践。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设问型问题,即教师自问自答;二是修饰性反问,如:“你知道,一个人怎么能发现真理呢?”上述二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回答,也不用回答;三是责备性问题,如“你怎么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呢”,它是以反问形式责备学生,使学生产生威胁感;四是多重问题,即连珠炮性质的问题,它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五是多重选择性问题,如:“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是选择a还是选择b?”“你怎样评价分析以上同学的回答,是A同学正确还是B同学正确?”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在促进学生探究问题方面作用有限,改掉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去掉选择部分。这些不恰当的提问,一方面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即过分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忽视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即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商培养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提问赋予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心理咨询理念与教师课堂提问的共通性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互助互长的协助关系,即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助人自助的关系,这有利于求助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心理咨询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心理咨询思想的共通之处在于,要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提问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心理咨询的思想设计课堂提问,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心理自由度、有利于学生采取新的有效行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安全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用担心教师的批评、讽刺、冷漠以及同学的嘲笑,能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发展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学习的效能感。
三、运用心理咨询技能设计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
同一个问题,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会以各种形式被不同的教师提出,同时它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心理咨询技能对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一般地讲,心理咨询提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封闭式的。封闭式的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词提问,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回答。这种提问常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题时,可用来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开放式的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等词提问,让回答者就有关问题、思想给予详细的说明。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多数属开放式提问。一般说来,带“什么”的问题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带“如何”的问题往往涉及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而“为什么”的提问则可引出一些对原因的探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所谓半开放、半封闭或称限定开放式提问。如问:“你对中国加入WTO持什么态度?”这就是个有限的开放式问题。所谓“有限”指我们问的就是学生本人对中国加入WTO的看法,而不是对别的国家或地区加入WTO的看法。可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各抒己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二)提问的态度保持中性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语气和表情要保持中性,以营造和保持积极的课堂气氛。当学生了解到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阐述理由而不是答案对错之后,他们在解释自己的答案时将会轻松自在一点,能够更多地暴露自我。这样教师能更多地帮助学生修正其错误理解。同时,教师要注意,只有当学生已经真正努力地提供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或证据后,才确认其答案的合理性,而不只是简单地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反思、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获得一定的参与感、成就感和探究感。
(三)恰当地使用鼓励和重复语句
鼓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短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噢”“嗯……嗯”“是这样”或“后来呢”等,来鼓励学生进一步讲下去或强调对方所讲的某部分内容。这一简单的技巧,使教师得以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为鼓励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它能使学生了解到教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另外,以重复语句作为鼓励学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很有效的反应方式,这可以表明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中关键词语的注意。通过这样的鼓励,可引导学生的回答向某一方向的纵深部位进行。在运用鼓励语句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身体语言的运用,如专注于对方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专注的神情和倾听的姿势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点头所表示的含义就更为明确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就要善于启发、善于发问。在新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提问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变学生的静态学习为动态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将完全接受变为学会思考,变传授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从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的概念不仅指躯体、生理上的健康,还应该指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还有,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如众所周知的马某杀死同学事件,清华的刘某硫酸泼熊,再有某医科大的杀父案件,无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的严重性,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www.zuozong.com)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因如下:
1.目的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维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2.关系的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了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3.德育的联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细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政治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教学目标中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那么这些都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气氛,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鼓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可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如问题情境,幽默情境,哲理故事情境,小品情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