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并无根本的区别,都是抽象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实践活动。概念是本质的语言载体,本质通过概念形式揭示内在的相互联系,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中把握其内在的矛盾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丰富多样。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与嬗变的过程来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非常多,可以说,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在内心都有一个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性在理论上的反映。仅以下面几种主要观点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一定思想品德的精神生产劳动。它是两种活动方式的结合,既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即教育者主动了解、影响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自身通过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的反映、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品质的方法。这就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呈现出互动性、变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从阶级需要出发,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种观点从内容角度进行界定,明确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实现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这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主要是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教育人民群众,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无产阶级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明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进行的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通过内化外化过程来引导人改造主客观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观点从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多样性的原因,除了它作为学科发展时间短、上升为理论层面的结论还在形成过程中以外,还和概念界定的认知主体有关。概念是思想性的东西,一个概念体现了一种思想。从这个认识出发,考察概念的性质,发现概念强调与认识的关系。概念是认知主体的概念,是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与认知主体有密切关系。思想总是一定的思想主体或认知主体的思想,对于具体的认知主体而言,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心理活动等都会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因而出现对同一个事物有多种界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囊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还会不断丰富。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只对其某个内涵或属性作了描述,且因研究者关注点不同而侧重不同,也正是这样,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高贵品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是不断发展的。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总是相对的认识,这种认识水平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表现为对概念的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都是研究者从自身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具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接近真理性认识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试图以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代替其他概念、某一个人的概念取代另一个人的概念,就会有思想和学术被遮蔽的嫌疑。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多样性应该被承认和接受,在目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它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www.zuozong.com)
但是,对事物概念丰富性的理解和接受并不排斥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科学定义。对事物的定义包括了对事物概念的具体理解。美国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探索了教育的三种定义方法,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就是在作品中对被界定的对象给定一种含义,这种含义只适用于某种有限的语境范围中;描述性定义就是依据被界定对象的属性,用一定的术语加以描述,属性不同,描述的含义也不同;纲领性定义就是指事物所应呈现的样态,体现了定义者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规定性定义要在特殊的语境下来理解,描述性定义因事物的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内涵,纲领性定义明确地传达了被界定事物所应存在的样态。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不同定义中,也存在这三种定义方法,属于规定性定义的,如第五种;属于描述性定义的,如第二种;属于纲领性定义,如第六种;但更多的是三种方法的综合,很难区分划类,既代表一类研究者的视角,又罗列了教育内容,还表达了价值诉求。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人们一般地把对事物的定义看作指引人们行动的原则和指南,正如关于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人们通常不会去问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那么,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定义?正如索尔蒂斯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人们所期盼的“放之四海皆准、贯通古今不变的教育定义是不存在的,试图寻找这样一个教育定义的人更像个真心实意但又误入歧途的捕人头马怪物的猎人”。如果说要满足人们的希望的话,大概只有维特根斯坦所描绘的“家族性相似”。真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很可能就是要为教育寻找一种正确的或最佳的纲领的表达,而且这本身就是规定要在教育活动中寻找的某些有价值的手段”。
纲领性定义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方法,它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从这一定义的方法着手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就是从整体性高度,而非从某个阶级出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总体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要在教育领域探讨如何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还要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人的发展、完善和超越的基本规律。只有后者才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科学把握。因此,从纲领性定义、整体性视角着手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研究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丰富性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宽泛的教育体系,既要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又要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的价值追求和目的是促进人类共同福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开展的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观点,如“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灌输”“政治性”“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的统一”“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相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性相统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等,其他表述虽然没有罗列出来,但核心思想没有超出这几种观点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本质问题百家争鸣,从起源、属性、内容、目的、内在关系、现实样态、发展趋势和价值诉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是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参考。
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最根本的在于认识方法和思维路径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路径首先要符合哲学层面关于本质的内在规定。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关系之中,本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关系构成的,“本质是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
这种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列宁给予高度赞同,认为是科学的、辩证的。中国的教育家曾对事物本质有过这样的描述:“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本质和属性有关。属性指的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由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的质表现为多种属性和特点,因而一个事物可以有多种属性,如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质是事物属性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最根本的方面,如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黑格尔认为,本质在于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深层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就是根据”。本质不是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点,而是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原因和根据。
哲学上关于本质的论述是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来体现,是各种属性中起根本作用的方面。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等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但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属性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关系得到揭示的,体现了属性与本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关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三者关系之中,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运动的辩证过程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人的发展,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中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来体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断促进人从不自由到自由,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质的规定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属性中最为根本的属性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具体落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念,即应该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或者合格的一个标志。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应该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如果拘泥于传统式的说教或者是照本宣科,其目的就在于完成任务或者学生的目的就在于考试是否合格,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应该说是失败的,因为它根本就是把这样一门课在当着一门知识性的东西在学习,其实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莫大误解,这门课的目的在于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知识素质和道德品质合格的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这一切都还是在归结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发挥。首先目前课堂仍然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方式,另外这也是国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就应该争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根本任务的体现,只有切实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而老师在课堂上影响学生和传授思想的工具是语言,所以就应该寻求让学生更喜欢或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和认识。相反,如果使用学生不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语言,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才是最具有影响力和人们最能接受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体现,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培养老师语言的艺术感,用艺术的语言去感化学生,注意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流的语言艺术技巧和原则来指导教学活动,用语言去征服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得到提高,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