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耶寺里举行的宗教仪式、佛经翻译、教派之间的辩论

桑耶寺里举行的宗教仪式、佛经翻译、教派之间的辩论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耶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于是,导致对桑耶寺的建造时间出现了多种说法。桑耶寺是佛经翻译的主要场所。赤松德赞赞普时期是吐蕃大规模进行佛经翻译的阶段,反映了译经状况。当时,在桑耶寺内设有专门的译经场,从事梵文和汉文佛教经典的翻译。[24]当时,各流派在桑耶寺进行辩论。汉地佛教流派与印度佛教流派是吐蕃佛教的重要来源。具有佛法僧三宝的桑耶寺设立道场,翻译佛经,弘扬藏族文化,形成佛教前弘期盛况。

桑耶寺里举行的宗教仪式、佛经翻译、教派之间的辩论

桑耶寺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关于桑耶寺的具体建造年代,史书上的记载不统一。于是,导致对桑耶寺的建造时间出现了多种说法。因此,当今学者关于该寺建立的时间,是 8世纪 60年代还是 80年代颇有争议。[18]桑耶寺建成后,成为吐蕃道上的重要寺院。寺院建成后,由莲花生和寂护主持“开光”,由寂护担任寺院的堪布,并派人去印度,迎请 12 名比丘僧到吐蕃,为第一批出家的 7 位吐蕃人授戒[19],这样,吐蕃有了自己的出家僧人,使佛教在吐蕃得到发展。为保障出家僧人的生活,赤松德赞还令设誓盟约兴佛,供养僧人,并将盟誓文书刻碑立于桑耶寺大殿正面墙下。“……今尔后,每一代子孙,均需按照赞普父子所作之盟誓,发愿。其咒誓书词不得弃置,不得变更……”[20]

同时,桑耶寺吸引汉地僧人到吐蕃,唐、宋时期往返于印度的汉地僧人,常常游历该寺,在此驻足活动。

桑耶寺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亦起了重要作用。赤松德赞持续派人到印度去迎请高僧大德到吐蕃弘扬佛法,并派出一批人到印度去留学,“吐蕃四翼八至十八岁,身心健康聪明漂亮者,而且博闻强记好学者,都在招纳遣派之行列”[21]。

桑耶寺是佛经翻译的主要场所。赤松德赞赞普时期是吐蕃大规模进行佛经翻译的阶段,反映了译经状况。赤松德赞积极组织翻译佛经,传授印度佛法。当时,在桑耶寺内设有专门的译经场,从事梵文和汉文佛教经典的翻译。“大译师耶喜旺保担任印度文佛经的翻译,克什米尔的阿难陀和甲·梅果为助手,禅呷来高、拉龙鲁功和郭高木莫功等三人做汉文佛经的翻译,以琼保孜孜等做他们的助手,又请来汉地和 尚 玛香麦郭 翻 译汉地佛经。”[22]其 中,翻译的 印 度佛经有《根本四部》《四阿含》《二十根本教诫》《譬喻部》《阿毗达摩之声闻俱舍》等。赤松德赞赞普邀集藏、印、汉三方高僧,组织 300 人,进行汉文佛经翻译[23]。当时,“将印度的所有经部与总持(陀罗尼)皆无遗漏地全部译为藏文,使赞普十分满意”。[24]

当时,各流派在桑耶寺进行辩论。汉地佛教流派与印度佛教流派是吐蕃佛教的重要来源。汉僧到吐蕃弘法最典型的是摩诃衍,他将内地佛教禅宗传入吐蕃[25],当时印 度杰出 的佛教 哲理学 家莲花 戒到吐 蕃来,同摩诃 衍一辩 高 低。 莲 花戒 到 达吐 蕃后,由赞普亲自主持,召集以莲花戒为首的印度佛教僧人和以摩诃衍为首的汉地佛教僧人在桑耶寺进行辩论。 桑耶法诤使汉地藏区佛教文化得到发展,使内地佛教与印度佛教文化进行交流,形成了藏传佛教,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

具有佛法僧三宝的桑耶寺设立道场,翻译佛经,弘扬藏族文化,形成佛教前弘期盛况。桑耶寺的建筑雕塑壁画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在唐宋时代促进了中印文化艺术的交流。

[1]本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SS004。

[2]靳艳,西北民族大学;林尚斌,甘肃省博物馆

[3]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会——吐蕃史译注》,黄颢、周润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4]《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5]王磊义:《藏传佛教尊像选》,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6]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会——吐蕃史译注》,黄颢、周润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页。

[7]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会——吐蕃史译注》,黄颢、周润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151页,

[8]《中国艺术分类全集·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第3卷“金铜佛”下,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9]《中国艺术分类全集·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第3卷“金铜佛”下,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10]图见李翎、廖旸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第5卷“石雕”,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www.zuozong.com)

[11]图见李翎、廖旸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第5卷“石雕”,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

[12]图见何周德、索朗旺堆:《桑耶寺简志》图十二、图十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旧唐书·吐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1页。

[14]霍巍、李永宪:《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载《文史杂志》,1990年第12期,第42-43页。

[15]白日· 洛桑扎西:《桑耶寺强久斯玛吉林殿壁画考》,载《中国藏学》,2004年第2期,第75-79页。

[16]白日· 洛桑扎西:《桑耶寺强久斯玛吉林殿壁画考》,载《中国藏学》,2004年,第75-79页。

[17]图见何周德、索朗旺堆:《桑耶寺简志》图十四,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靳艳:《桑耶寺吐蕃道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载《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

[19]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陈庆英等译,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版,第141页。

[20]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页。

[21]乌坚林巴掘藏:《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22]拔·塞囊:《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23]拔·塞囊:《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24]拔·塞囊:《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25]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