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更好的运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还需要对系统进行反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理论。采用一次性考试,用答题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以分数的高低来选定是否优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会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多大作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

为更好的运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还需要对系统进行反馈。一是对相关教学系统的检测,包括对老师上课的评估,对学生学习的评估,这种检测最终可以通过教学相长的程度来检测;二是对相关培养系统的检测,包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等。检测完以后及时地将结果反馈到相关系统中并进行调试运行。

一、评估基于的理论

关于教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关系到教和学两个方面,涉及结果的两个维度,其理论基础也是相当丰富。

(1)有关目标理论泰勒(R.W.Tyler)的理论主要是强调是把学生的行为目标拿来评估,通过测验学生的行为证明教学计划应达到的目标,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到教学后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偏离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接近目标。

布卢姆(B.S.Bloom)提出了一个分类模式[149]。他认为:目标是教学评估的基础。然而这个目标可以分为很多不同领域,例如:学识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等等,而每个领域在实现过程中都有相对应的系列。

这项理论可以用在教学中解决“评什么”的问题。

(2)多元化的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霍华德·加德纳

(H.Gardner)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他的理论中提到的有几种要素组成的智力结构,包括: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这些具有很多特性,多元性、文化性、不同性、开发性等特征。这个理论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点,从评估观点来说,不一样的组合以及智力形成了某一个体,如果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都可以发挥自己在智力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其他方面也可以同时发展,所以不会去比较智力方面水平的高低。只是在智力和学习这一块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关于这项评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这个评估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拔;第三,关于这项评估的特点,他是多样化的,所以它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学生的学习检测可以以这个理论作为基础。

(3)有关内容真实性的评估

真实性评估(authentic assessment)又可称为替代性评估(alternative assessment)或者是表现性评估,这种方式可以替代传统的标准化检验。运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考验出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不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评估主要是用来检测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情况。采用的途径可以包括:书面汇报、写作、演讲、实际操作、实验、资料收索和分析等等。这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对于创新能力的考查来说,这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方法。

(4)高效的教学理论形成这个理论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特定评估。这是伯利纳(D.C.Berliner)提出来的,他觉得存在有效和无效两方面的行为。有效的包括:老师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言语的不得当;教师可以真心的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会适当地给学生某种处分并且言出必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教师会适时的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为他们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推测他们的心理。无效的行为有:教师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改变教学;教师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责备某一同学;教师不负责任的让学生在课堂浪费时间;教师做些无关教学的事来表现自己。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理论。

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老师的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教师的评估,应该从多方面全过程进行,以便于形成高效的教学理论。

(1)评估对象对于老师来说,他的对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是非常全面的。学生在知识上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老师所教的内容学生是不是都会,老师的教学能否吸引人,能不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们的感受最真切,因此,学生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同伴的参与也非常重要。因为同事会比学生更加专业,同样也会更加谨慎,此外,也可以让更高层次的研究人员来参与评估,或是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价。

(2)评估所包含的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氛围,教师的提前预备情况,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考量教师是否能达到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水平:教学手段能否与当代技术相适应,教学方法是否生动,能否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并且能够带动他们的积极性。(www.zuozong.com)

(3)有关评估方法可以通过座谈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对老师的评估,如果因为面子问题,认为面对面地听取学生意见比较困难,也可以提前做好问卷调查内容的设计,然后进行分散或集中的问卷答题,然而这个方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比较多,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避免这个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将需要调查的内容,按统一的方式发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对某一教师或者是更多的教师进行自由评论,真正的实行言谈自由,畅所欲言,抑或在网上采用打分制,途径更简单,效率也会相应加快。

三、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测试

这类评估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还具有一个美称,即教学指挥棒,会给“教”和“学”带来直接作用,考试相关的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一次性考试,用答题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以分数的高低来选定是否优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会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泯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多大作用。如果大家都可以很好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进行更多的思考。所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采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1)有关多元化评估内容根据以上目标模式和真实理论,我们需要避免完全以书本中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要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可以把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考试内容,增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2)类别多样化评估方式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应该考虑到学生智力的多元化,然后针对相关特点,结合课程时间的长短,在整个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考核。例如:项目的设计、有关的调查报告、口试以及实际操作等等,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3)激励性机制评估主要是为了甄别、激励学生,继而鼓励学生去创新,所以需要结合上面的目的来给出最后的评定。对于阶段性评估,应该多注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立成绩奖励。然而对于甄别性评估来说,经常会采用比较标准、统一的模式评估,例如课程结业评估,可以更加体现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四、对高校内部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评估

对于院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相关监控和评估,能使院系更好地加强教学策略的制定,进而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校院系的工作得以高效地进行。

1.有关院系评估的原则

①系统性和代表性。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微观系统,在各个过程的运行中,要确保按照国家相关的方针和策略,通过学校有效的规范和规定,使措施得到落实。在设计这个体系时,要考虑到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并与国家高等学府指定的相关要求相结合,然后将此贯彻到这项评估中,与此同时,因为教学工作的广泛连续性,应把握学校工作的一般规律,抓住主要核心思想,然后纳入评估的体系中。

②评估内容的导向性与稳定性原则。院系教学工作评估是关于院系工作的“指挥棒”,因此要好好发挥它的引导性作用。第一,着重以提高某些方面作为指标,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努力;第二,这项体系可以是开放式的发展,因为各院系的历史不一样,他们的指标差异性也会理所应当的比较大,所以这项评估是发展性的,通过这些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要考虑到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项指标长期保持稳定,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造成混乱。

③评估方式的可操作性。对于评估工作能否顺利并长期开展来说,评估方式是重要因素。评估方法简单并且实用,将有利于工作开展。

2.院系评估方法

①等级化评估方法。按照以上所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相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列出各种等级,根据收集到的各项资料,然后逐一打分,随后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在于评估内容全面,缺点是相关教学工作烦琐,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难度会比较大。

②数据量化的评估方法。院系的教学工作需要抓住一些重要部分和特点,然后再进行总结,根据有效的数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标明确,简易,而缺点是它的覆盖面、涵盖性较差。

本章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五大方面。对于目标机制,着重构建以目标为基础的“树状”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构建“双轮驱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立,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通过各项措施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来实现;通过激励机制的分析,得到运用不同激励理论构建高效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办法;最后通过对教师,学生,以及院系三个层面的评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由此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系统、科学、合理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