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逆反心理:禁果的诱惑有感

逆反心理:禁果的诱惑有感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逆反心理。这最后一种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毫无疑问,分析逆反心理对政策执行意义重大。为了提高政策效率,减少执行成本,必须认真研究逆反心理,搞好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服从性。

逆反心理:禁果的诱惑有感

逆反心理:禁果的诱惑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之告诫完全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组织学生观看一部反响不错的影片之前,实验人员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对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实验人员就影片作了客观的评价;对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则就影片作了过高的评价。结果,观看影片后第二个班级的学生中评价影片“差”的人数远远多于第一个班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类似现象:如一位病员对医生说道:“我患的是肠易激惹综合征,请为我开些谷维素吧。”尽管医生也持同样的看法,但却找了些托词,最后仅开了一些较为平常的药物如黄连素、胃舒平等。再如,一位棋手本来拟定了下一步棋的走法,但由于旁观者的相同提示(特别是非权威者的权威口吻),则会使他故意走出不同的棋路。(www.zuozong.com)

一些心理学家在说服性信息传递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即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抗。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逆反心理。比如,一个人受到外界施加的压力,迫使或禁止其去做某件事,所得到的反应会有所不同:第一种是心悦诚服,自觉接受;第二种是表面照办而内心反对;第三种是不考虑外界压力,我行我素;第四种则是反其道而行,“越不让我这样做,我就偏偏这样做”或“越让我这样做,我偏偏不这样做”。这最后一种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对逆反心理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逐渐成为态度变化研究的焦点。随之出现的一些心理反抗理论,都是将受信者在接受说服性信息之前的心理准备作为前提,考虑不同的心理准备对一定的说服性信息传递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及其态度变化。换句话讲,受信者在接受说服性信息之前,都有自己对问题的固有看法及其选择倾向,如果说服性宣传与受信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受信者信息选择的权力,就会激起他的不满情绪,产生抗拒性心理反应。在态度引导中,引导者的自以为是、一面之词、好为人师、咄咄逼人等均能触动受信者的自主地位,导致逆反。阿伦森认为,说服性宣传如果劝诱性太明显或过于强烈,则可能被认为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会激发这个人对此类信息的抗拒心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毫无疑问,分析逆反心理对政策执行意义重大。政策执行成本的高低与社会逆反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对管制性政策而言,如果都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那么还谈何执行?政府出台政策、规定是要人们服从和遵守的,比如北京市节日期间限放鞭炮、机动车尾号限行、禁止酒后驾车等政策,服从和遵守的情况好,执行成本就低,政策效率就高。为了提高政策效率,减少执行成本,必须认真研究逆反心理,搞好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服从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