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肾:养肾必先知肾开始

 识肾:养肾必先知肾开始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的内侧缘中央有一凹陷,凹面中部称为肾门。肾外侧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事实上,从心脏输出的血液有20%均须流经肾脏,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代谢废物、部分水和无机盐在肾脏形成尿排出体外。

 识肾:养肾必先知肾开始

第一章 识肾——知彼知己打“肾”仗

腰酸腿痛、双足乏力、面色晦暗、精神疲惫、头发干枯、夏怕热、冬畏寒、精神疲乏、小便频数……这些症状,也许很多人并不会在意,会想当然的认为“工作太忙、压力太大,累的”,但事实证明这正是“肾衰”的表现。怎么办?欲速则不达,走好防治肾病第一步:识肾。

第一节 识肾:养肾必先知肾

养生,你不可不知的“腰子”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俗称“腰子”,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左右有两个。就其在人体中的位属关系来看,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脊肋角),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扁豆状器官,呈红褐色,长为10~12厘米,宽为5~6厘米,厚为3~ 4厘米,重为120~150克,占人体总体重的0.4%~0.5%。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左右。肾脏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肾的内侧缘中央有一凹陷,凹面中部称为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肾外侧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肾脏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元(原),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元,所以正常人体共有约200万个肾元,肾元由肾小体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组成。事实上,从心脏输出的血液有20%均须流经肾脏,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代谢废物、部分水和无机盐在肾脏形成尿排出体外。所以,当肾脏功能失去时,人体便会有生命危险。

肾藏精,存储肾精男女有别

人的一辈子,短短几十年,从出生、生长、壮盛、衰老至死亡,全部自然过程都与肾中的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精气是什么呢?它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对于精气有闭藏之功,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效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具有防止精气流失而影响生命滋养生长的功能,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才有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黄帝内经》中说:女人在七岁的时候肾气开始逐渐地旺盛了,表现为长发换牙;在十四岁的时候月经就已经光顾啦,并具有了孕育的能力;而到二十一岁的时候肾气趋于平均,筋骨强劲,气血充盈;直到二十八岁的时候,女人的身体处于壮盛顶极时期;但是过了三十五岁以后肾气逐渐衰减,面部开始发黄,头发也开始脱落了;四十二岁的时候面黄也开始出现黄斑,并且头发开始变白……而男人在八岁的时候神气逐渐充实,开始长头发更换牙齿了;而到十六岁的时候肾气发育旺盛,此时出现遗精现象,并具有了生育能力;二十四岁的时候肾气的发育趋于平均,筋骨达到强盛时期;直到三十二岁的时候筋骨的发育达到隆盛,肌肉满壮;但到四十岁的时候肾气开始走向衰落,头发渐渐脱落,牙齿出现松动;到了四十八岁以后阳气衰竭,面色暗淡,发鬓斑白……细心的读者很容易看出来:人生、长、壮、衰的变化,与肾是密不可分的。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正是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补,肾中精气逐渐充盛,才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性征出现等生理现象,这些一方面可以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另一方面则可以作为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和防止衰老等的标志。

尿液的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仍靠肾的气化功能才能维持正常。因此,排尿异常的病症,如遗尿、尿频、尿失禁、少尿、尿闭等,常与肾气虚有关。生殖系统功能也受到肾功能影响,如肾虚则会出现阳痿、遗精、早泄等症;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也与肾的气化、温煦、封藏功能有关。因此,人在患肾病时,常影响到粪便的排泄。例如,肾阴虚,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则大便溏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久泄滑脱。

肾纳气,呼吸运动的“掌舵者”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呼吸,呼吸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虽然人的呼吸之气由肺所主,但整个过程离不开肾的参与。

在呼吸过程中,肺是主呼气的,肾是主纳气的。也就是说呼气是肺的功能,吸气是肾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类证治裁喘症》中可以知晓,其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可见,纳气实际上是肾的闭藏之功在呼吸上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人的呼吸由肺所主,但必须有赖于肾的闭藏,即纳气。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印证了《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呼吸均匀和调必须使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所以,气喘还跟肾纳气是否正常有关,否则,就像很多会吸烟的人说那些不会吸烟而假吸烟的人,吸的“过口烟”,烟没有进入体内,只是在口腔内吸,又在口腔内向外布散。当然,对于身体而言不可能完全没有清气进入体内,而是说比较浅和比较少而已。

临床上有一些患者只有出气没有进气,还有一些喘的比较严重的患者,这都表明肾主纳气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在治疗上应补肾、纳气、平喘。另外,如果患上呼吸系统的毛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应该换个角度考虑,建议找个中医诊治一下是不是肾出了问题。

肾主水,水液流动的“总开关”

水是生命之源,不仅因为它要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水分,还在于它的正常代谢。就一般而言,人每天要喝约八杯水。这些水喝到肚子里后,都到哪儿去了呢?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代谢系统排出体外。

水代谢的过程跟肾有什么关系呢?水喝进去之后通过肾阳的温化、蒸化,连同其他各个脏腑的参与,将水输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供人体利用。大体分为了三个部分,一个是被利用的水分;二是被利用过的代谢水分;三是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各有所安,被利用要留下的水分肾要“关”住,而代谢的水分和多余的水分肾要“开闸放水”。一旦肾这个“总开关”出现问题,该打开的时候打不开,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到体外,多余的水留存在体内,人就会出现水肿等问题。相反,肾不好了,该关上的时候关不上,人体不能固摄水液,人就会出现遗尿、尿失禁等问题。

所以,生活中很多与水液代谢相关的问题,如水肿、排尿问题,都与肾密切相关。

肾生髓,骨骼由肾精所化生

说肾主骨生髓,这里首先要弄清“髓”的内涵,《黄帝内经》将髓分为三种:脑髓、骨髓、脊髓。此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如果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成年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老年人,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从正面来看,则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在小儿则发育旺盛;在成人则骨质致密,步履矫健;在老年人则多坚固有力,富有一定的韧性。

肾在体为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帝内经》有“齿为骨之余”之说,所以,牙齿属于骨头的一种,归属于肾统管,所以,如果一个人牙齿早早就脱落了,说明肾精不足,需要注意肾虚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个人在洗澡或者寒风中常有打哆嗦、打喷嚏等现象,这多是肾寒所致,按中医的观点来看,打喷嚏实际上是身体在通过自身组织实现自我“赈灾”的行为,是通过打喷嚏这样的方式,将肾之阳紧急抽调出来,以驱寒御邪,所以,打喷嚏是肾寒的象征,而不是有人想你了,当然,之所以这时候还能轻松地开这样的玩笑,是因为你的身体还可以,否则,身体来不及用打喷嚏的方式预报,你就感冒缠身了。

其华在发,发质好坏预示“肾况”

《素问》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指头发。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的精气盛衰,可以从头发上看出来。怎么看呢?主要看其生长的状态,是否是名副其实的一梳头就黑发飘起来,当然是在空中飘,或者看上去就像秋天的小草,干枯,无论是脱发还是枯槁,都说明肾中精气不盛。

为什么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呢?这是因为头发的生长,根本在于肾,而肾藏精,精又能化血而充养头发的缘故。人从幼年开始到老年,肾精之气也由盛转衰,头发也由黑变白。当然,那些中年人,甚至青年人早生白发除了遗传等因素影响之外,大多也是一种肾中精气亏损而虚的缘故。

虚证主要包括肾虚证、心虚证和血虚受风等。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肾虚证引起的头发病变。患有肾虚的青壮年患者,由于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所以其头发往往较为稀疏且容易脱落,有的还会出现白发,同时,常常伴有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二,心虚证引起的头发病变。因为过于劳神伤血而引起心虚证的青少年患者,其头发往往会发白,并伴有心慌、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三,血虚受风引起的头发病变。如果患者患有血虚且身体又受到风邪的侵袭,其头发会出现“斑秃”,即头发会忽然成片脱落,使头部显露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光亮的头皮,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连眉毛、胡子、腋毛、阴毛等身体各处的毛发都会脱落,更有甚者头发会全部脱落,变成秃头。

这里要破除人们的一个误解,很多人认为头皮屑是洗发水的问题,除非那种劣质洗发水使头发有直接的伤害之外,通常情况下,头皮屑的产生是和脾虚有关系。是因为脾虚而造成了头皮营养不足,得不到滋养而引起的,就像一些沙土,没有水的滋润,渐渐地会起壳一样,所以,以后在面对头皮屑的时候,最好从态度上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肾开窍于耳,耳朵的“助听器

中医认为人的五官九窍与脏腑是相关的,中医中常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灵枢》也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之说。所以,一个人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只有肾精充足,就会耳聪目明;反之,若肾精不足,则可引起耳的听力减退,甚或耳聋。当然,肾精不足,有的是需要补。至于老年人的耳聋失聪等,则是由肾中精气生理性衰减所致。

我们知道老年人耳背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所以预防老年人耳背就是预防老年人痴呆。下面教你几招老年人防止耳背的小方法:

(1)每天坚持读报纸,延缓语言中枢的退化,进而锻炼听力。

(2)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研究表明:噪音会使耳朵供血不足,听力下降,引发噪声性耳聋。

(3)坚持慢跑、散步等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的目的。

肾开窍于二阴,二便的“管家”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窍和其余四脏之窍不同,它有上窍和下窍之分,在上开窍于耳,在下开窍于二阴。二阴,包括前阴和后阴。

前阴,指的是外生殖和泌尿器官。尿生成于肾,经过小肠的吸收后,下输于肾的水液,在肾阳的蒸化下,经过膀胱的作用,排出体外。如果出现排尿异常的病症,如小便清长、尿频、遗尿、尿失禁、少尿、尿闭、尿余沥等常责之于肾气虚。

后阴,即肛门,主要排泄大便。粪便的排泄,虽然主要和大肠、脾等有关,但也与肾有关。因此,肾病时,常影响到粪便的排泄。例如,肾阴虚,肾的推动力便不足,导致大便秘结;肾阳虚则大便溏泻,治疗应该从补肾入手;肾气不固,则久泄滑脱。

第二节 危害:不可小觑肾病

危及生命,每年近百万人死于肾病

就肾病而言,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概念不一样,中医学认为,“肾病”的含义更为广泛,包括了内分泌、生殖系统等某些病症。因此,这里所说的肾脏疾病也就指原发于肾脏或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而影响到肾脏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尿的异常和肾脏局部的一些症状。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肾病疾患发病者很多,尤其是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石。肾衰竭(尿毒症)更为国内外所常见。

近年来,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肾病后期,不少患者靠透析维持生命,那么,肾病对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现如今,一提到肾病,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肾亏、肾虚。其实肾病主要包括各种肾炎,如急、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尿毒症等由肾脏引起的各种疾病。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几年呈年轻化趋势。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由各种肾病引起的疾病。其中慢性肾炎、肾衰竭、尿毒症已成为肾病发展的危险三步曲。所以说这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从生理和疾病的角度讲,肾为五脏之要脏,被视为先天之本,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它好比人体的污水净化站,担负着过滤、消除有害物质的重任,同时,保护对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水分和盐类不致流失,在保持人体的水液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水液代谢失调,一不小心便有可能沾上肾病。肾脏一旦发生故障,便不能消除各种有害物质和多余水分,并使大量营养物质流失,水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人体出现水肿、中毒、蛋白尿、血尿等,进而致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直接危及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肾脏。

“三高”为肾病开通了“后门”

“三高”即指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三高”不仅本身危及健康,而且还会引起并发症,肾病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高血糖、高血压。目前,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在我国已迅速成为引起尿毒症的重要原因,并且仍在继续上升中。据调查,国内部分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为20%,糖尿病的患病率在5%左右。而就这一人群来看,不仅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基数庞大。全世界近10亿人患有高血压,到2025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预计增长24%,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预计增长80%。一份报告指出,2000年在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3.33亿人、发展中国家6.39亿人都患有高血压。换句话说,这类人群都属于肾病的“危险人群”。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肾病疾患很可能导致尿毒症。长期的糖尿病、高血压会造成对肾的损害,而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就是尿毒症。据近年来的临床统计显示,在肾透析患者中,由原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衰竭病例正在减少,而由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的继发性肾衰竭病例却逐年上升。因此,由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的肾病患者保护肾脏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应用腹膜透析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残余肾功能。据最新统计,日本2008年糖尿病肾病占所有肾病发病原因的比率已经高达43.2%。而根据广州一家医院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院的腹透患者中,有60%~70%人的尿毒症是由糖尿病和高血压引起的。据国内调查显示,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转为尿毒症的概率分别为15%和30%。而据西方国家的统计,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硬化在年轻时即已开始,在67岁左右发展成尿毒症者占全部尿毒症者的26%,因高血压性肾硬化而进行肾移植的患者已占整个肾移植患者的25%。从病症的研究就能清楚地发现,肾硬化是导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高血压是肾硬化的主要因素和促进因素,所以,高血压与尿毒症的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大可不必谈肾色变,只要及早发现并治疗,肾衰竭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小。尿液其实是反映肾脏疾病的一个很好的“窗口”,绝大多数肾脏疾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尿液检查异常,因此,定期的尿常规检查对早期发现肾脏疾病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健康意识,关爱身体,关注你的肾脏,对于肾病要“及早预防,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阴虚阳虚,健康随“虚”而降

肾虚,简单地说,就是指肾的精、气、阴、阳不足。人体就会出现诸如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健忘脱发、腰脊酸痛、遗精阳痿、男子不育、女子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病症。现代医学证明,当人发生肾虚时,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会导致人的免疫能力降低,而肾脏的微循环系统也会发生阻塞产生病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肾虚呢?归结起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二是后天因素引起。

引起肾虚的先天因素,主要是指先天禀赋薄弱。《灵枢·寿天刚柔》篇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说直白了,就是人们常说的母强子壮,当然,这里的“母”不能单纯理解为 “母亲”,而是受之父母之母,所以,如果父母的身体不好,尤其是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怀孕,那么,孩子就可能出现先天肾气不足。比如,在酒后房事怀孕;如果父母在体弱多病,精血亏虚时怀孕;或年过五十精气大减之时怀孕;或早婚时怀孕,或生育过多,精血过度耗损;或妊娠期中失于调养,胎气不足等等都可导致肾的精气亏虚。诸如此类情况下怀孕,就可能导致生殖功能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便会引起下一代形体虚衰,或先天畸形、痴呆、缺陷,男子出现精少不育、早泄,女子出现闭经不孕、小产、习惯性流产等等。

引起肾虚的后天因素,则指生活中不当行为习惯等因素。比如,久病不愈、嗜烟好酒、起居无节、经常熬夜、久坐少动、纵性恣行、滥用药物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肾虚症状出现。

提及肾虚,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有必要对肾虚做一个细致的说明,以便在防治的时候参考。中医认为肾虚主要分为两种,肾阳虚、肾阴虚。

1.命门火衰——肾阳虚

肾阳虚,俗称命门火衰。肾阳虚会出现“寒症”,男子主要表现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水肿、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迟。女子会出现不孕、遗尿、水肿、性欲低下等症状。补肾阳虚药物多是温热性药,如附子、肉桂、鹿茸等。

2.肾水不足——肾阴虚

肾阴虚,俗称肾水不足。肾阴虚会出现“热症”,主要表现为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口干、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男子阳痿或阳强不倒、性欲亢进、遗精早泄。妇女经少、经闭、崩漏、不孕、尿短赤黄。

肾病向小儿伸出“黑手”(www.zuozong.com)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多误认为肾病只有那些成年男人因为性生活、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才会有肾病发生,但事实却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肾病已经将 “黑手”伸向了大量的儿童。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00万儿童患有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这些肾病的出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发所致。小儿肾病病程长,容易复发,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会引发慢性肾衰竭等更严重的后果。肾病综合征发病年龄多见于3~6岁的幼儿,且男孩多于女孩,其病因不详,易复发和迁延,病程长。那么,如何对宝宝进行恰当的家庭呵护呢?下面就从饮食、用药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上做一说明。

首先,从饮食上来看,儿童患肾病,菜谱应含足量的蛋白质,如鱼、瘦肉、家禽、豆制品等等。这是因为患儿大量的蛋白很容易从小便中排出,体内经常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予补充。另外,还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一般不超过2克。如果幼儿园缺乏条件为患儿准备这种特殊的饮食,可让家长自己带来,用餐时热一热,让孩子吃好吃饱。对他们的饮食量不必限制。

其次,患儿好动,但身体毕竟处于发育阶段,身体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所以,老师和保健医生应每日检查孩子的服药情况。由于患儿一般都要服用利尿的激素类药,孩子尿量增加,这就需要老师特别关注,上课或活动时及时提醒幼儿去上厕所,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日常生活中,儿童可以做些安静的游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孩子疲劳,加重病情。所以,一方面老师应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老师和家长严格掌握疫情,避免交叉感染。幼儿园一旦出现其他疾病的传染源,应及时将肾病患儿隔离,或让其回家休养,以防感染上其他传染病。

肾虚降低了女人当妈妈的概率

现在我们提补肾多是针对男性而言,其实肾对于女子来说也尤为重要,它与女子相伴一生。因此,补肾,女性比男性更需要!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生髓、滤毒、调节内分泌四大功能,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是人体的健康之源、美丽之源、气血生化之源,对女性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如果先天不足,肾气不充盛,则发育迟缓。二七,十四岁“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是肾脏分泌的一种类似于激素的精微物质。如果肾气不足,天癸不至,则月经也不会到来,更不能正常受孕。这也是中医治疗不孕从肾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直至壮年、中年,肾气始终起调节生殖生长功能的作用。到了七七,四十九岁时“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随着激素分泌的自然减少,月经停止,出现闭经,也不再生育。

女性初潮延迟,月经稀少;成年不孕不育、性欲淡漠,提前绝经;围绝经期易发生骨质疏松、心脏病变等,都与肾有直接的关系。可见,肾无论是从肾气角度调理阴阳来讲,还是从天癸控制女性的生长发育以及内分泌调节和生育能力来讲,都是女性的重要脏器之一。女性有经、孕、产、乳、带的独特生理特点,以肾精、阴血为用。肾精、阴血在女性的体内极易损耗、缺失。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应该重视肾虚症状,更需要补肾!

肾阳虚衰:女人慎防性冷淡

有人说习惯会让性高潮变成性低潮,意思是说大家习惯怎么做爱之后都不去改变,一成不变的性,自然让性欲慢慢降低,尤其是女人。有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女性性冷淡的发生率为30%~40%。也就是说,每三个女人就有一个性冷淡。女人对性生活缺乏快感,甚至淡漠、厌恶,中医上称为“阴冷”。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情绪抑郁、恐惧、性生活不协调或者卵巢功能不足、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等内分泌功能失调,均是本病的原因。而大多数女子则是由于情绪抑郁、恐惧、性生活不协调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为下元虚冷、寒气凝结,或肾阳虚衰、风冷之邪乘虚侵入,冷气乘于阴部所引起。此病的治疗,主要是消除女方对性生活的紧张和厌恶情绪,正确了解性生活知识和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并且要互相理解彼此配合。女子性欲冷淡,除了心理治疗外,配以适当的食疗法,对改善性功能、提高性欲有较好的效果。

大多数女子则是由于情绪抑郁、恐惧、性生活不协调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肾不好,易患腰膝酸软、骨质疏松

无论是小儿、老人还是成年人,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肾有掌控骨骼生长的功能。一个人如果肾精充足,那么骨质就会得到很好的滋养,则会骨质致密,骨头坚固有力;反之,如果一个人肾精不足,则肾功能失常,骨骼失去滋养。对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就会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对承受方方面面压力的成年人来说,则会呈现未老先衰的状态,表现出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的老态龙钟之状;而对原本可以颐养天年的老年人来说,则会出现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身体问题。

肾精不足,年老气虚多耳鸣、耳背

平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原本身体挺好的,也没有什么病,怎么突然听力就下降,老觉得耳朵里吱吱乱响,用手按按还稍微好一些。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更感明显。其原因就是肾气不足。正应了那句“人过四十,肾气自半”的俗语。所以,解决听力的问题,远不是外在的“助听器”就可以从根本解决问题的。

首先,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肾阴肾阳是全身各个器官的阴阳之本,所以补肾也就是增加全身器官的“能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讲肾开窍于耳,《灵枢》也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之说,所以,一个人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肾精充足,就会耳聪目明;反之,若肾精不足,则听力减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耳鸣、耳背得到缓解,就要使耳朵多获得一些气血“救济”,归根到底就要使肾更强大。

其次,身体上的五官九窍都和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耳朵和肾的外形惊人的相似,难道这只是巧合?中医认为,耳为肾的外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髓海是什么?肾主骨生髓,骨为髓海,但是骨的生长还是要靠肾,而中老年人肾中精气正在逐渐地衰弱,耳朵得不到足够的精气来濡养,所以会耳鸣、听力下降。

有问题就要针对性调治。如果觉得哪天耳鸣加重了,可以去买一些耳聋左慈丸服用。平时要用枸杞和山药熬粥喝,用菊花和枸杞泡茶,在枕头下面放一个磁铁也会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如果是耳背,日常生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每天坚持读报纸,延缓语言中枢的退化,就能起到锻炼听力的作用;慢跑、散步等,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的目的;急躁、面红耳赤会使体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耳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障碍,容易引发听力锐减或突发性耳聋,所以老年人要尽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用耳勺、火柴棒掏挖耳,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还可能致鼓膜损害,从而影响听力。

第三节 病因:导致肾病的“真凶”

先天不足:肾病在起跑线埋下祸根

肾是生命之源,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所以,在孕育之初,如果父母精血不足,多导致子女肾虚,发育迟缓,甚至疾病缠身。

打个比方说,肾精就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质量要打了折扣,自然,收成就不好。对人体而言,身体生长发育就会有影响,而从内在来看,人的智力等等就会受到影响。事实上,这一点,古人早就已经有所认识。明代著名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成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意思也就是,如果怀孕的时候父母身体欠佳,体弱多病,或者是酒后同房,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就会有肾虚的问题,自然,随着慢慢成长,肾虚的情况就会日益明显。

当然,先天禀赋不足的孩子,如果后天喂养得法,也可以补先天精气,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那么易致形体瘦弱,发育迟缓,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有人生下来后,没有头发或头发稀少,长大后也仍然稀疏难长;有人牙齿长得很晚;有的长到两三岁后,仍站不稳,行走无力;有人满周岁后,头项仍软弱下垂,咀嚼无力,时流清涎,手不能握拳,“五迟”(站立、行走、长发、生齿、说话都比正常婴幼儿要晚得多)。“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均痿软无力)、“解颅”(头缝裂开不合、前囟宽大)等症,这些都是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所致。

七情过激:大悲大喜肾脏不堪负荷

人都有七情六欲,高兴的时候笑,悲伤的时候哭,就通常情况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若是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如果七情太过,就会引发肾功能障碍。

肾在志为恐,与惊相似但不同,前者是自知而害怕,后者则是因为不知道而突然受到刺激。为什么会害怕呢?心藏神,神伤则心怯,心怯而恐。面对恐惧不同的人表现不同,那么,影视剧里那些吓得屁滚尿流是真是假呢?从生理的角度讲,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又说: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时候,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而又不能藏纳,收摄不住自然就会发生遗尿的情况。

因此,平常有病无病要做到“恬淡虚无”,只有这样才能“精神内守”,使身体气机调和,“阴平阳秘”。对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的气机不畅病例,在治疗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治病求本。可服用疏肝理气之品。如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疏肝和胃冲剂、柴胡疏肝丸、血府逐瘀丸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服用。玫瑰花泡茶既有疏肝又有凉血化瘀之效,可谓物美价廉。

劳逸失当:人体当机器用累出肾病

工作、生活两不误,要求得一个平衡。就生活的艺术而言是如此,就养生而言也是如此。所以,并不是说好耍、清闲就养生,也不是整天劳作就相当于是锻炼身体了。劳逸失当伤身还伤肾。就强度而言,不可太过,饭吃七分饱,力用七分好。尽量避免竭尽全力去做什么事。时间上建议跟着太阳学养生,日落而息,日升而作。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就是房事过劳,如果一个人房事过于频繁,男子可出现滑精、早泄、阳痿等症;女子则会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多等症,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怀孕困难或者流产。所以,有节是养肾中一个重要的分寸。

饮食不节:口是肾病入侵的必通道

饮食不节会诱发肾虚吗?通常我们知道,如果饮食不节,则常常会导致脾胃不好,但很少有说跟肾有关系的。事实上,二者关系甚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物是靠脾胃来进行消化的,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进而气血生化不足,这样化生的肾精就会不足,即中医所说的肾气失充,自然肾就虚了。

那么,什么是饮食不节呢?饮食不节有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量的问题,一是饮食结构的问题。从量上来看,就是吃得太撑,日常说饭吃七分饱,如果撑得不行了,那就影响健康了,当然,饱一顿饿一顿就更不行了。饮食结构指的是长期进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的食物,使脏腑生热,脾热炽盛,引起脾胃功能障碍。其他如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也会造成脾胃功能的损伤。

基于这个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强调饮食要全面配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滥用药物,肾病呼之后来挥之不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动不动就认定自己肾虚了,需要“补”,尽管补的方式不少,但很多人都热衷于药补,听信宣传,认为有效。但是药三分毒,肾虚有阳虚和阴虚等不同类型,需要辨证施治,在分不清肾虚类型的情况下乱用补肾药物,比如肾阴虚的人服用了壮阳的药物,肾阳虚的人服用了滋阴的药物,不仅难以起到补肾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加重肾虚状况。

不仅补不好会肾虚,治不好也会出现肾虚,有些医生没有严格的药效、药量控制,患者拿药后,往往嘱咐其“当开水喝”,这使得很多人长期大量服药,给身体增加排毒的负担,势必对肾脏造成影响,使患者正气受损,伤及肾脏,引起肾虚等问题。

气血不畅,筋脉不通,肾病接踵而来

气血不畅实际上就是很多人在生活中说的“不得劲”,更为严谨、科学的说法,在中医叫“得气”。事实上,人体除非生命结束,没有完全不“得气”的时候,往往体现的是气血不足。为什么会不足?堵住了。所以,提到中医病因,尤其是结合中医经络等来看,人们听得比较多的是“阳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浊血瘀”等词。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地方。经络损伤,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肾虚。所以,从养肾护肾的角度看,应尽量避免身体产生瘀血。怎么避免?外伤轻则伤及表皮,重则损及内脏,但无论是伤及表皮还是损及内脏,都会损伤脉络,致使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变成瘀血,所以,外伤也容易引起肾虚。

可见,生活处处要小心,要避免外伤引起的瘀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不光是不好看,不仅仅是身体受苦了,还伤害了肾。

六淫所伤:风寒暑湿燥火,穷必及肾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也有人将其归结于气,认为六淫太过则是六种邪气,认为它们是让人肾虚的外在因素,诚可谓“六淫所伤,穷必及肾”。

一般情况下,六淫是不会让人致病的,但当六淫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的时候,人就会生病。以风邪伤肾为例来看,《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水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肾风之证,常以肾系病变为主,症见多汗、恶风、头面一身悉肿、尿少等。突出表现为肾主水液的功能失常而致水肿。

肾为水脏,又为水之下源,肾被邪伤,则水液泛滥。水能伤阳,故水肿必致肾阳虚弱。肾风之证,若发展到《素问·奇病论》所说的“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则类似现代医学的肾衰竭。风邪犯肾,不独风水之证。内耗其精,则为劳风;内伤肾络,则见腰痛、骨痛、项脊背疼、耳聋、耳鸣、语言謇塞、半身不遂。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综合起来看,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那么,生病也就在所难免。

久病不愈,久病的人往往肾气虚弱

久病及肾,是指生病的时间长了会影响到肾脏健康,进而出现肾阴肾阳的亏虚。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为阴阳之根,为命门之所居。命门内寓先天之水火,为元气之所系。大家都知道,肾精化生肾气,而精藏之于肾,是构成肾精的主要物质。因此,肾阴肾阳充足,则五脏阴阳正常,五脏功能协调。

长期患病之所以会伤及肾脏,是因为人体五脏阴阳失调而生病,而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若五脏阴阳不足,虚损日久,则会影响及阴阳之根本,导致肾阴肾阳的亏虚。如肺痨日久,肺阴不足,累及肾阴,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燥、形体消瘦、腰酸耳鸣、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等肺肾阴虚之证。正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劳瘵》中所述:“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而成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因此,多种疾病久延不愈常是肾脏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五脏一体,心、肝、脾、肺、肾和谐通达,生命之树才能长青。反之,则会心肾不交、脾肾不能相济、肺肾不能相生。肾精失去脏腑之精的濡养,自然精气亏虚,可导致肾精不足。此外,心阴亏虚,或肝阴不足,久而不愈,亦可影响及肾,导致心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之证。再如,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泄泻日久,脾阳受损,病情缠绵,累及于肾,可致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小腹冷痛,形寒腰酸等脾肾阳虚之证;若心阳不足,或肺阳亏损,日久及肾,亦可致肾阳不足,而见心肾阳虚,或肺肾阳虚之证。因此,临床上对于各种慢性疾病日久不复者,从肾入手,采取滋阴补肾,或温肾散寒之法,常有良效。此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肾脏位置的固定,除了靠肾动脉和肾静脉牵连着它以外,主要是靠腹膜把它挤压在腹后壁。而腹膜把肾脏固定的牢固程度,与肾脏周围脂肪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人在久病后,由于患病期间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脂肪,肾脏周围脂肪层也明显变薄,腹膜不能把肾脏固定得很牢固。这时如果锻炼过猛,在重力作用下,肾脏就会发生上下移动。时间一长,固定它的血管和腹膜都被拉长,肾脏移动的幅度就更大了,即医学上所说的“肾游走”。

因此,久病之后,应该先进行一些动作缓慢而且运动量较小的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待身体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渐渐增加动作强度和运动量。

久坐少动,膀胱失常“殃及池鱼”

坐久了,身体挤压膀胱,所以很多人因为职业或者生活习惯等的原因,很容易患前列腺炎等疾病。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出问题了,自然,肾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不仅如此,久坐少动还会“殃及池鱼”。

久坐伤肉:久坐不动,气血不畅,缺少运动会使肌肉松弛,弹性降低,出现下肢水肿,倦怠乏力,重则会使肌肉僵硬,感到疼痛麻木,引发肌肉萎缩。

损筋伤骨:久坐颈、肩、腰、背持续保持固定姿势,椎间盘和间韧带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僵持状态,就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痛,特别是坐姿不当(如脊柱持续向前弯曲),还易引发驼背和骨质增生。久坐还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影响腹部和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诱发便秘、痔疮,出现下肢麻木,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等症。

久坐伤胃:久坐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

久坐损心: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日久则会使心脏机能衰退,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环迟缓最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

久坐的人该做什么样的锻炼呢?可以做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运动———手跑。“手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手蹬自行车”、“展翅飞行”和“抛球运动”等。有什么用呢?小动作大健康。用手做“蹬自行车”的姿势,不但能放松肩膀、背部,锻炼上肢力量,对于腿脚不灵便的人来说,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运动好方法。

“手蹬自行车”运动可以躺在床上或垫子上进行,仰卧,双臂向上伸直,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但要有意发力,每次坚持做1~2分钟。对于没有条件平躺的人来说,可以站着蹬,腰部、背部要用力;做“展翅”运动时,要站立,身子微微向前倾,双臂模拟鸟儿展翅扇动,节奏可快可慢,每次持续时间为1~2分钟;做“抛球”运动时,拿一个橡皮软球抛向空中,落下时稳稳接住,或将球用全力掷向墙壁,弹回时接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