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周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古代周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周人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先周文化”。周人东迁周原以后,原来居住在、泾之间的与姬周同时的戎狄等部落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不断地试图向东进行扩张,周人成为其攻伐的主要目标和掠夺对象。经过周人的多次征伐及鬼方内部的分化兼并,商朝末年在宁夏南部、甘肃庆阳一带出现了名为义渠的方国。▲铜鼎义渠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和其先世鬼方一样,引起了周人的极大不安,以致遭到周人的不断征伐。

古代周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西戎诸国

当公元前21世纪前后华夏大地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时候,宁夏地区的远古居民氏族组织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为以地域关系相联系的部落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不相统属的分散的小方国。

夏朝,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泾水流域一带聚居着一个姬姓的部落,它和另一个姜姓的部落世代通婚,结成部落联盟,社会经济生活仍以畜养牛马为主。只是到夏朝末年的弃(人名)时,“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1]。最终完成了由游牧部落到农业部落的转变。虽然如此,但由于弃及其后代长期处于华夏的西北,和华夏交往较少,又和姜姓长期通婚,所以习俗仍然与戎狄大致相同。到弃13世孙古公父时,由于受到戎狄的攻战,不得不举族东迁,越过漆水、沮水(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定居了下来,“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贬戎狄之俗”,[2]建立了以周为名字的方国。

根据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周人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先周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陶器中常见高领袋足鬲。[3]而这种高领袋足鬲,近年来调查发现在宁夏南部的彭阳等县也有分布,从而表明宁夏南部也曾是周人早期的发祥地之一。[4]这一时期的周人,仍然住着半地穴式和深土窑式的房屋。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器形有斧、锛、凿、刀、铲等,已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陶器以灰色陶为主,最常见的器形有鬲、簋、豆、盂、瓿、罐、尊、瓮等。鬲多为高领袋足形状,但也有瘪裆鬲。青铜器有鼎、簋、刀、戈、斧、镞、泡饰等。

周人东迁周原以后,原来居住在、泾之间的与姬周同时的戎狄等部落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不断地试图向东进行扩张,周人成为其攻伐的主要目标和掠夺对象。古公父居时,戎狄便不断地对周人进行攻掠,“欲得地与民”[5],迫使古公父不得不继续迁徙,到周原时才定居下来。

侵掠周人的戎狄,实际上是曾与周人先祖世代通婚的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种也”,只是周人东迁之后,他们仍然住在陇之间,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经济文化的发展较周人为迟缓、落后,所以才被周人视为戎狄,或称之为鬼方,其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加游牧之族,非有定居殷周间,然之鬼方,其一部落必在此地无疑也。……鬼方之地,实由宗周之西而包其东北”[6],即今之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地区及其以西一带。

周人定居周原以后,逐渐强大起来,他们除了和东面的商朝建立联系外,便不断地向西扩张,鬼方成了周人攻掠的主要对象。古公父之幼子季历继位以后,在商朝的支持下,“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出土的小盂鼎和梁氏戈,铭文分别记载了成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盂和梁伯攻伐鬼方之事;[7]商朝末年武丁时,又“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8]。这次征伐鬼方,是商朝直接派兵或指使周人派兵虽不清楚,但战争进行了三年,可见鬼方的力量已相当强大,成为周人西方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经过周人的多次征伐及鬼方内部的分化兼并,商朝末年在宁夏南部、甘肃庆阳一带出现了名为义渠的方国。义渠,有人归之于“氐羌”,有人归之于“戎”,说法虽然不一,但其渊源则可能和鬼方一样,是姜姓戎的一种。

▲铜鼎

(西周 原州区中河乡出土)

义渠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和其先世鬼方一样,引起了周人的极大不安,以致遭到周人的不断征伐。商武乙三十年(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人出兵攻伐义渠,义渠被周人所败,其王也被周人所俘获,[9]义渠只得臣服于周,以致在周成王于公元前1024年盟会周边方国时,义渠以当地所产的方物贡献。

周人对其东部的商朝,名义上是一个属国,但却在臣属的掩盖下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除了争取方国外,对周边弱小的方国则进行兼并。周文王时,又一次向西扩张,攻伐其西邻的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不久,在沣水西修建都城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对商朝采取了进逼的态势。

当周人继续东进,积极积蓄力量准备灭商时,周人西边的游牧民族也利用了这一时机积极发展壮大自己,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小的方国。其中岐、梁山、泾、漆之北地区除义渠戎(今宁夏固原南、甘肃庆阳一带)和犬戎最为强大外,还有乌氏(今固原南)戎、朐衍(今盐池)戎和大荔戎。这些游牧民族形成的方国,精于骑射,也善于制造战车,所以在周武王伐商的战争中能提供“戎车三百乘”,为周人灭商作出贡献。(www.zuozong.com)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县中河乡发掘出西周早期的一座墓葬,墓葬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即周穆王之前。墓穴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3.1米,宽2.1米,墓底四周有生土两层台,中间的腰坑,棺、郭和人骨已朽。随葬器物近千件,大多放置在墓中的两层台上。器物有铜戈、戟、鼎、簋、马具和陶融、蚌饰、贝饰等。墓的附近有随葬的一个马坑,坑内除埋葬二具马外,还有车和铜车img13[10]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的形状花纹及埋葬习俗,和当时周人相同,所以推断为西周时期墓葬,但墓主是周人抑或是受到周文化深刻影响的戎人,遂难下断然结论。

▲铜车

(西周 原州区中河乡出土)

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对其西北诸戎小国时服时叛“荒服不至”的状况自然要以战争予以改变。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40年),周以六师大军西征犬戎,将犬戎驱赶到太原(今固原)一带。[11]此后百有余年,诸戎小国利用了西周逐渐衰弱的时机,继续发展壮大,“自是之后,荒服不至”。周夷王和周宣王时,虽曾多次出兵攻伐“太原之戎”,也有过“获马千匹”[12]的胜利,但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攻打太原之戎时却遭到了失败,周征服西戎诸国的企图彻底失败。

周幽王时,申侯和犬戎、缯、西夷等少数民族联合,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一代强盛的西周终于被其西方的诸戎方国所灭,诸戎进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成为新兴秦在西方的劲敌。

秦人虽生于西戎之间,早期与西戎诸国有密切的联系,但秦人于、渭之间为周人豢养马匹时便不时地和西戎发生冲突。随着秦人的日益强大,秦和西戎之间的争战愈演愈烈,秦仲到襄公的短短八十余年中,“西戎杀秦仲”,襄公三年(公元前775年),世父又“为戎人所虏”[13],周室东迁后,西戎便成为秦人在西北进行扩张的最大障碍

经过西周末年(百多年的发展和兼并),春秋初年形成以陇山为中心的许多西戎小国,其中有名且见之于史籍记载的有img15诸、绲戎、翟、img16、义渠、大荔、乌氏、朐衍八国。img17诸戎以今甘肃天水为中心;绲戎以今陕西凤翔为中心;翟戎在今甘肃临洮img18戎在今甘肃陇西;义渠戎都于甘肃宁县,今宁夏固原东南亦在其内;乌氏戎在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朐衍戎在今盐池、灵武地区。[14]这些西戎小国,“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15]。自然经济生活仍以畜牧为主,但已相对地定居,能修筑城郭,其中义渠、大荔就“筑城数十,皆自称王”[16],早已进入阶级社会发展阶段。

▲青铜短剑

战国 原州区大湾乡征集)

▲青铜短剑

(战国 原州区征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