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和重点去设计,就会具有不同的提问形式,下面就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作介绍。
一、理解式提问
理解式的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它是根据课文特点的一般顺序设计一连串的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中学《春》一课哪几段写迎春?哪几段写绘春?哪几段写颂春?春花写得很细,那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理解式提问,一般从课题到词、句、句群、段、篇,由简到繁,由感知课文到明确中心的顺序来设计课堂提问;从认识过程来说,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从思维角度,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基本思维方式进行提问来帮助理解的。
二、记忆式提问
记忆式提问是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而设计的课堂提问,这种提问是把问话组织成像试题中的填空那样,然后依次发问。记忆提问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答案具体,二是答案只有一个。如杜甫绝句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只需背出即可)。
记忆式提问多是根据课文中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如作者、朝代、选自何处、引文内容等。如《呐喊》自序:《呐喊》共收集鲁迅1918至1922年间的14篇小说。《一件小事》、《故乡》、《社戏》是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学过的。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称为自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为他序。记忆式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归纳下定义解释阐发式的提问,如词语或某概念的解释提问。记忆型提问可促使学生阅读时注意力集中,迅速找出重点,加以记忆,训练边看边记、边概括的能力。
三、选择式提问
选择式提问指用选择词句来提问的方式,藏答于问,提问的答案以多项选择的形式隐藏于问话之中,以调动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筛选,展开争论,最后统一。这种形式提问对某些最易混淆或易错、或矛盾、或不易引起学生注意而设计的提问。运用选择式提问缩小了问的范围,使答话不致偏离中心,且能使要辨析的难点更加明显集中。如《祝福》一课教师说:“本小说线索,有的讲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有的讲以‘祝福’为线索;有的讲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你认为哪一种最恰当?”(教师认为悲惨遭遇为线索恰当。但如果意见不统一,也可以保留学生意见)。
四、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好和坏的结论,或在比较中能前后联系课文,达到复习巩固,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呐喊》自序一课中“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这句话对于中学生理解是困难的,而又应弄懂,可设计为:第一,这是什么句式?(陈述句)“格致”是什么意思,在句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第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清末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格致”,对吗?请对照注释理解回答。通过比较对照回答了老师的提问,理解了词义,懂得了当时鲁迅的心情,领悟了鲁迅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五、迁移式提问
迁移式提问是使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的提问,用已知推未知,把现在所学内容和以前所写的以及与此有关的内容连在一起提问,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冬》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下雾时的景象:塔、小山“望不见”;山野、树林“看不清”;太阳放出“淡淡的光”。后面就要写雾散的景象,可以设计:下雾是这样的景象,那么雾散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掌握了前者,用已知,用第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推出新知,解出第二个问题。这种提问可以以本篇为基点生发开去,前篇、前几篇、前几册的;上次、上几次的作业,报刊上、生活中的;学过的从未学过的都可以。此法可起到由新温故,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作用,能把各方面的知识连贯起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联系,培养学生立体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扩散式提问(www.zuozong.com)
扩散式提问是从课文引发开来,也可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延伸式的提问,以培养学生想象、创造思维的能力。如《会摇尾巴的狼》分析完课文后,提问:老山羊走后,狼可能会怎样?这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激发学生探讨兴趣,调动学生积累的生活知识,启发想象。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小孩子能找出十多种答案,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升华式提问
升华式提问是以点燃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使学生理解达到升华的课堂提问。如《鸿门宴》一课中提问:“假如你是项羽,你准备怎样对待刘邦?”(回答:听范曾言,刺死刘邦;把刘邦当人质,要挟以消灭刘邦军队;好好款待,麻搏刘邦),教师接着问:“可项羽为什么不这样想,不这样做?”这就加深了学生对项羽典型性格特征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了升华。
八、变易式提问
变易式提问是变难为易的过渡性提问。《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因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回答,可变换角度,或化整为零,设计铺垫过渡一类问题,以帮助解决难题。这类提问,只要解决了过渡性的问题,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祥林嫂》一课,教师首先提问:“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这是一个复杂难答的问题,学生难于一下回答清楚,可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提问:“鲁迅先生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怎样描写她的眼睛?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这样设计提问起到了变难为易,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学生在清楚回答上述问题之后,再回答这一难题也就容易了。
九、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是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或谬论一类问题向学生发问,以引导激发学生对这种矛盾和分歧的问题去探究思考,从而得出新的结论的提问。如《草船借箭》课始,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写诸葛亮借箭的故事,但依我看,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其理由是:借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借要归还,而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故诸葛亮用计策从曹操那里骗来的。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一问犹如投石激水,在学生脑子里激起思维的波澜,在矛盾、分歧、阅读、争论中统一正确的看法。矛盾式提问,也可利用课文本身出现的“矛盾”提问。如《孔乙己》最后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的,“大约”是不肯定的,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一结尾我们发现了什么?(“大约”表或然判断,“的确”表实然判断,一般说来是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用的,但在这里,却别有一种味道,言尽而意未止,全句核心是确指死了,但来个“大约”表揣测:多可悲的孔乙己,死也无人关心)。这就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对当时社会的理解,这就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正确地把握人物特征,更能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
十、逆反式提问
逆反式提问是让学生向老师发问,由老师解答问题的一种提问方式。逆反式提问能较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学会存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逆反式提问时,老师要在设计提问时对学生提问作以充分估计,并能尽量设计出处理和解答的措施与方案,在课堂上更要集中精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及时地分析归类整理,根据问题的难易作出处理和解答,老师要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展开讨论,使全体同学参与解答,否则难以收到较好的理想效果。
十一、评价式提问
评价式提问是要求根据标准进行评价式的提问,这种提问,引导学生评价欣赏,有利培养学生的鉴赏评判能力,更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或谈自己感想体会;或发现自己对历史事件、行为、主人公的观点和看法;或评价其他同学课堂回答中的正误并分析其原因。评价式提问运用广泛,如“学了XX后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会?”“受到什么启发?”“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课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评价式的提问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发言、阅读、写作等进行评价。如“他读得怎么样?请具体说说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为什么?”这类提问既能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也能加深理解,进一步复习巩固,掌握所学内容。
以上只对常用11种提问的基本形式作以简介,还有众多的提问形式靠同学们去创造。教师可根据年级分段、课文特点、思维角度的不同等,灵活使用各种提问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