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婴儿从降生时起,假如用手指触他的手掌,他就会紧紧地抓住它,假如把乳头放到他的嘴唇,他就会吸吮。这种本能使婴儿免于摔落和饥饿,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人可以在哲学的或神学的理由上论证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找不到一种实验性的方法可以证实自由意志的存在。最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作了这方面的工作。
巴甫洛夫开始对消化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他在19世纪80年代证明,食物一放到狗的舌头里,胃液就在胃里分泌出来;食物即便不进入到胃,胃也会分泌胃液。但是若把迷走神经(从延髓发出走行到消化道的各部位)在接近胃的地方切断,这种胃液分泌便停止了。由于在消化生理学上的工作,巴甫洛夫于1904年得到了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
后来,他研究了分泌的自动的反射性的本质。当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30次后,再摇铃不给食物,狗也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的试验表明:狗只要听到铃声,虽然没有给食物,也出现唾液分泌。这说明一种联系已经建立了。把铃声传到大脑的神经冲动,已经成为一种和食物的形状或气味等价的东西。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实验成为心理学中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通过这种方法,动物有时几乎是和实验者“谈话”。
从理论上讲,一切学习都可被认为是由条件反射所组成。例如学习打字,开始看打字机的键盘,逐渐便代之以手指的自动运动而不用视觉来选键。因此想打“k”字便完成于右手中指的某一特殊运动,想打“the”字便引起左手食指、右手食指和左手中指按顺序按击一定的键。这些反应并不包括有意识的思维,一个熟练的打字员不必停下来想字母在什么地方。(www.zuozong.com)
同理,条件反射也可应用于更复杂的学习,如演奏小提琴。在纸上印的黑色字母组合CRAYON(蜡笔)能自动地引起一种有色的蜡制棒的形象,引起一定的声音代表一定词。并不需要拼出一个个字母,也不需要从记忆中加以搜索或对包含在这一字母组合中的可能信息加以推理;由于重复的条件作用,你会自动地使这一符号和事物本身联系起来。
20世纪初叶,美国心理家活森在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人类行为的总体学说——“行为主义”。他提出,人们对其行为方式根本没有什么审慎的控制,完全是由条件作用所决定的。但它解释不了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艺术才能、对正确与错误的感觉等等。要确定所有条件作用的影响以及它们与思想和信念的形式在可测量的方式上的关系将是不可能的,而某种东西不能被测量,更不能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对象。
此外,某个作用和诸如直觉这样的过程又有何关系呢?心智会由于显然是完全偶然的机会而突然把两种先前并无关系的思想或事件放到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想或反应。
对于人,以能够动用他多年的经验而使尝试与错误大为简单,即把经验从思想转为行动。在寻求一种解决方法时,他可以什么也不做,而仅仅在思想中加以考虑。我们这种微妙的尝试与错误称之为推理,这种能力甚至并不完全局限在人类才有。
身体的自主控制十分微妙。由于活的有机体受到自然界节律——潮汐的涨落的影响,还要受昼夜的交替影响,也受到漫长的季节的转换支配和影响,因此,毫不奇怪,有机体的反应本身也是有节律性的。树木秋天落叶春天发芽,人在夜里入睡而在黎明觉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