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庭筠诗集十卷温庭筠撰的赏析

温庭筠诗集十卷温庭筠撰的赏析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庭筠诗集十卷(唐)温庭筠撰温庭筠(801?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移居于长安杜陵附近的鄠县郊野。在襄阳与段成式、余知古、韦蟾诸人友善,以诗唱和。参见夏承焘《温飞卿年谱》、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王达津《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黄震云《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陈尚君《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梁超然《温庭筠考略》。

温庭筠诗集十卷温庭筠撰的赏析

温庭筠诗集十卷  (唐)温庭筠撰

温庭筠(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移居于长安杜陵附近的鄠县郊野。由于恃才傲物,文多讥刺,为执政者所恶,故屡举进士不第,淹蹇终生。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贬为隋县尉。懿宗咸通元年(860),襄阳刺史徐商辟为幕府巡官。在襄阳与段成式、余知古、韦蟾诸人友善,以诗唱和。后不得志,归江东。再贬方城尉。咸通七年(866),为国子助教。主秋试,悯擢寒苦,在国子监榜示国子邵谒、李涛等讽刺时政、有助教化的诗歌三十余篇以振公道,为此触怒宰相杨收,罢职放废,流落而卒。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文苑传下》、《新唐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传、《玉泉子》、《金华子》卷上、《北梦琐言》卷二、卷四、《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八。参见夏承焘《温飞卿年谱》(《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期)、王达津《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南开学报》1982年第2期)、黄震云《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扬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陈尚君《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梁超然《温庭筠考略》(《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唐才子传》卷八)。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又工词,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温诗擅长乐府七古,兼融吴歌西曲与梁陈宫体之手法,借鉴李贺诗奇诡艳丽之特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象富丽之一家之风。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以为“飞卿乐府歌行不妨出义山之上”。其咏史诗大多借对南朝君主荒淫亡国之咏叹,讽刺时君之昏聩,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艳情诗,长于通过景物铺叙和细腻情态刻画,表现女性内心世界,抒情委曲动人。七言近体大多为感怀、写景之作,既有沉郁苍凉者,如《苏武庙》、《五丈原》、《过陈琳墓》等;又有清丽秀润者,如《题望苑驿》、《春日野行》、《利州南渡》等。语言清爽隽秀,意境幽远淡雅,“能与义山分驾,永宜楷式”(延君寿《老生常谈》)。温庭筠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填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此前,词以里巷俗曲入于文士之手,只是偶一为之。至温庭筠,所作既多,创调亦众,对词的格律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温词向以秾丽绵密著称,尤注重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纯客观叙述,“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在读者心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问其脉络神理如何,而脉络神理按之则俨然自在。譬之双美,异地相逢,一朝绾合,柔情美景,并入毫端,固未易以迹象求也”(俞平伯《读词偶得》),温词“客观”、“纯美”之境,沟通了诗画之界。化景物为情思,并最终回归理性的构思特色;花前月下,艳丽精工,流金溢彩的形象特点,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突出地位。从他开始,词律始趋严整,文采声情、修辞意境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至此,词与诗正式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与诗并驱文坛,温词香而软的词风为后世婉约词人所取法,对五代和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贺裳评曰:“大抵温氏之才,能瑰丽而不能淡远,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饰而不能自然,然警慧处,亦非流俗浅学所易及。正如苎罗女,昵之虽欲倾城,然使其终身负薪,则亦不平。”(《载酒园诗话又编》)宋育仁论曰:“其源滥觞明远,而衍派子山,是义山一流。顾律多浮藻,无婉密之音。五言规古,自存璆亮。歌行炼色揣声,密于义山,疏于长吉。刘彦和谓‘穷力追新’,陆士衡谓‘雅而能艳,者。”(《三唐诗品》卷三)(www.zuozong.com)

温庭筠文集,《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乾img62子》三卷、又《采茶录》一卷、《学海》三十卷,《艺文志四》著录《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汉南真稿》十卷、《诗》五卷;《通志·艺文略六》著录《乾img63子》一卷,又《艺文略八》著录《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汉南真稿》十卷、《诗》五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著录《乾img64子》三卷,记云:“序谓语怪以悦宾,无异馔味之适口,故以乾命篇。”又《别集类中》著录《温庭筠金荃集》七卷、《外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小说类》著录《乾img65子》三卷,记云:“序言: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聊甘众口,庶乎乾之义。‘img66,与‘馔,同字,从肉,见《古礼经》。”又《诗集类上》著录《温飞卿集》七卷;《宋史·艺文志四》著录《采茶录》一卷,《艺文志六》著录《学海》三十卷,《艺文志七》著录《汉南真稿》十卷,又《集》十四卷、《握兰集》三卷、《记室备要》三卷、《诗集》五卷,又《温庭筠集》七卷。《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上著录《乾子》一卷,又卷下著录《温飞卿集》八卷。《唐才子传》卷八亦云:“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又《采茶录》一卷。及著《乾子》一卷,并传于世。”庭筠诗集宋刊清初尚存世: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嗣立《温飞卿诗集跋》云:“今所见宋刻止《金荃集》七卷,《别集》一卷,《金荃词》一卷。”瞿良士《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温飞卿集七卷别集一卷》载:“《温庭筠诗》,冯定远云何慈公家有北宋本,为何士龙取去,散为轻烟矣。”今传《温庭筠诗集》十卷、补遗一卷,明刻本;《温庭筠诗集》七卷、别集一卷,有明弘治十二年(1499)李熙刻本和清初钱氏述古堂精抄宋本,《四部丛刊初编》据钱氏抄本影印;又《温庭筠诗集》七卷、集外诗一卷、别集一卷,清康熙年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另题《金荃集》七卷、别录一卷,明汲古阁刻《五唐人诗集》本。又有《唐方城令温飞卿集》一卷,明姜道生刻本;《晚唐温庭筠诗集》一卷,清龚贤辑《中晚唐诗纪》本。

温集注本较早有明曾益《温八叉集注》四卷,有清初顾氏秀野草堂刻本。曾注谬讹颇多,后顾予咸、顾嗣立父子就曾本删补订正,重加笺释,成《温飞卿集笺注》九卷,考据详核,最为通行,有康熙顾氏秀野草堂刻本和光绪、宣统间多种覆印本,《四库全书》和《四部备要》并予采录,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今人郑文撰《〈温飞卿诗集笺注〉补》,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出版。刘学锴撰《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全唐诗》卷五七五至卷五八三编其诗为九卷,《全唐诗逸》卷上录存其诗断句四联。《全唐诗》卷八九一录存其词九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七又补诗一首一句,《续拾》卷三〇亦补五句。《全唐文》卷七八六编其文为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