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元稹撰的赏析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元稹撰的赏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唐)元稹撰元稹,字微之,洛阳人。旋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宦官及权臣,贬江陵士曹参军。穆宗长庆元年,擢中书舍人,充翰林承旨学士。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其中以卞谱最为系统而详明。稹与白居易为至交,以诗歌齐名当时,世称“元白”。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元稹撰的赏析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唐)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八岁丧父,家贫,其母郑夫人自授书,教之书学,九岁能属文。德宗贞元九年(793),十五岁明经及第。初仕于河中府。十八年(802),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复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第一,授左拾遗。上疏论政,得罪权贵,贬河南县尉。四年(809),为监察御史。旋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宦官及权臣,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814),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幕从事。十年(815),奉诏还朝,又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十四年(819),征为膳部员外郎。十五年(820),擢祠部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821),擢中书舍人,充翰林承旨学士。出为工部侍郎。二年(822)二月,授同平章事。居相位仅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823),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元年(827),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四年(830),出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831),以暴疾卒于任所,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生平事迹见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六及《新唐书》卷一七四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有年谱多种:孙望撰《元稹事迹简谱》(《蜗叟杂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汪辟疆撰《微之年谱》(《唐人小说》附,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苏仲翔撰《元白简谱》(《元白诗选》附录,上海春明出版社1956年版)、卞孝萱撰《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其中以卞谱最为系统而详明。

稹早年自励自强,刚肠疾恶,直言执法,权倖惮之,“声名揭然,声动内外,风望凛凛,天下延想。既为权臣所挤,黜江陵,徙通州,移越州,凡八九年复归朝。忠骨img60为佞气,正色柔为谄容,乃变节从权,附离以媒身事。虽得进用,姑龌龊自保,卒不能复建嘉谋、立奇节,以裨国家”(石介《上郭殿院书》),以此为后人诟病。晚年尚思振作,于贬所亦有政绩。稹与白居易为至交,以诗歌齐名当时,世称“元白”。“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唐音癸签》卷七引陈绎曾语),两人文学观点相同,彼此唱和,在新乐府运动中,桴鼓相应。史载“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旧唐书》本传);“在越时,辟窦巩。巩,天下工为诗,与之酬和,故镜湖、秦望之奇益传,时号‘兰亭绝唱,”(《新唐书》本传)。其乐府诗哀悯民瘼,批判荒逸,抨击奸佞,愤世嫉俗,具有深刻意义;艳情诗浓笔重彩,渲染铺叙,细腻缠绵;悼亡诗声与泪俱,悲凉哀惨,痛骨锥心,为千古杰作,影响于后来文学者尤巨。稹亦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实际参与者。元和末,其以祠部郎中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白居易赞云:“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于文章刀笔哉?实有心在于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元公墓志铭》)刘麟论云:“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观其所论奏,莫不切当时务,诏诰、歌词自成一家,非大手笔曷臻是哉!”(《元氏长庆集原序》)贺裳论曰:“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载酒园诗话又编》)薛雪评云:“元、白诗言浅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一瓢诗话》)宋育仁论云:“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倩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谕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三唐诗品》卷二)(www.zuozong.com)

元稹一生,著述繁富,生前三次自编诗集。白居易《元公墓志铭》称:“公著文一百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又集古今刑政之书三百卷,号《类集》,并行于代。”《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元氏类集》三百卷,《艺文志四》著录《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元白继和集》(元稹、白居易)一卷,《三州唱和集》(元稹、白居易、崔玄亮)一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中》著录《元稹长庆集》六十卷、《外集》一卷,记云:“有《长庆集》百卷,今亡其四十卷。又有《外集》一卷,诗五十二篇,皆宫体也。”《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著录《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记云:“《中兴书目》止四十八卷,又有《逸诗》二卷。稹尝自汇其诗为十体,其末为艳诗,晕眉姚鬓、匹配色泽,剧妇人之怪艳者,今世所传《李娃》、《莺莺》、《梦游春》、《古决绝》句,《赠双文》、《示杨琼》诸诗,皆不见于六十卷中,意馆中所谓逸诗者,即其艳体者耶。”又《职官类》著录《承旨学士院记》一卷。《崇文总目·别集类》著录《元稹制集》二卷,李绅注。《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元稹集》四十八卷、又《元相逸诗》二卷。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刻《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自云:“其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亦不显,唯嗜书者时时传录,不亦甚可惜乎!仆之先子尤爱其文,尝手自抄写,晓夕玩味,称叹不已。盖惜其文之工,而传之不久且远也。迺者因阅手泽,悲不自胜,谨募工刊行。庶几元氏之文,因先子复传于世。斯文旧亡其序,第冠以《新唐书》微之本传,则微之之于文,其所造之浅深可概见矣。”(《元氏长庆集原序》)《唐才子传》卷六亦云:“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及《小集》十卷,今传。”以上各本,今均已佚失不传。今传《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凡诗二十六卷、赋一卷、文三十三卷,又集外文章一卷。有残宋本二种:一为浙本《元氏长庆集》,南宋乾道四年(1168)洪适在绍兴据刘麟本覆刻。现残存七卷: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卷四十至四十二,日本东大图书馆存卷四十三至四十六、四十八。一为蜀本《新刊元微之文集》,残存二十四卷半(卷三十《叙事寄乐天书》残半篇)。前有刘麟序和完整的目录。现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据之影印出版。明正德年间锡山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系依据刘本,现残存卷一至二十七、卷三十二至三十九,藏国家图书馆。今传世较通行的本子,是明嘉靖壬子(1552)东吴董氏据刘本翻雕于茭门别墅者,《四部丛刊初编》据以影印(二次印本附校勘记一卷),《四部备要》亦据以校刊。万历三十二年(1604)松江马元调辑《元白长庆集》,元集据董本翻雕的覆刊本,增补遗六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予以采录。另有数种明清抄本,其中明弘治元年(1488)杨循吉传抄宋本《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凡诗赋二十七卷、文三十三卷,较完善,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本。清卢文弨有《元微之文集校补》一卷,辑入《抱经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印行。《全唐诗》卷三九六至卷四二三编其诗为二十八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辑得断句二句,又《续拾》卷二五辑得佚诗十首又五十一句,重录八句。《全唐文》卷六四七至卷六五五编其文为九卷。《全唐文补编》卷六七录其文四篇,其中重录一篇。

今人冀勤校点本《元稹集》,以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宋抄本为底本,会校各善本,从马本中收录补遗六卷为外集,广搜博考,又续补诗一卷、文一卷,作为外集七、八两卷。最后附录五卷,收有关于元稹的碑传和《长庆集》的序跋、书录,并唐五代人有关元稹的诗文资料,较为通行。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杨军撰《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三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