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刘禹锡撰的赏析

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刘禹锡撰的赏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唐)刘禹锡撰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郡望中山。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世称“刘宾客”。参见卞孝萱撰《刘禹锡年谱》,吴在庆撰《卞著〈刘禹锡年谱〉辨补》。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流贬播迁二十余年,然砺节守正,傲兀达观,刚强轩昂之性至死不变。在巴山楚水的流放生涯中,他接近人民,关心现实,诗歌中充溢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铮铮气骨,与同贬南荒的挚友柳宗元遥相呼应,并称“刘柳”。

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刘禹锡撰的赏析

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郡望中山(治今河北定州)。排行二十八。德宗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795),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十六年(800),为徐泗濠节度掌书记,改淮南节度掌书记。十八年(802),调补渭南县尉。十九年(803),入朝为监察御史。顺宗永贞元年(805),转屯田员外郎,与柳宗元等参预王叔文“永贞革新”。宪宗即位,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元和九年(814),奉诏返长安,因作诗语涉讥刺,复贬授播州刺史,改连州。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夔州刺史。四年(824),调任和州。文宗大和元年(827),入朝为主客、礼部郎中,充集贤直学士。复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改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武宗会昌二年(842)卒,赠兵部尚书。世称“刘宾客”。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参见卞孝萱撰《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吴在庆撰《卞著〈刘禹锡年谱〉辨补》(《唐代文学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流贬播迁二十余年,然砺节守正,傲兀达观,刚强轩昂之性至死不变。在巴山楚水的流放生涯中,他接近人民,关心现实,诗歌中充溢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铮铮气骨,与同贬南荒的挚友柳宗元遥相呼应,并称“刘柳”。其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锋芒毕露;咏史怀古诗托古寄怀,寓意深刻,犀利警拔。特别是仿效南方民歌俚调而创作的民歌体诗词,取材新颖脱俗,情调开朗活泼,语言流畅优美,含思婉转,绘景如画。晚年感慨身世之作无衰飒之气,有挺劲之力;少哀婉悲苦之音,多慷慨奋发之调,白居易以“诗豪”称之。丁仪以为“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诗学渊源》卷三)其诗众体皆佳,尤长七言律绝。管世铭论云:“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读雪山房唐诗序例》)馆臣评曰:“禹锡在元和初,以附王叔文被贬,为八司马之一。召还之后,又以《咏玄都观桃花》触忤执政,颇有轻薄之讥。然韩愈颇与之友善,集中有《上杜黄裳书》,历引愈言为重。又《外集》有《子刘子自传》一篇,叙述前事,尚不肯诋諆叔文,盖其人品与柳宗元同。其古文则恣肆博辨,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其诗则含蓄不足,而精锐有余,气骨亦在元、白上,均可与杜牧相颉颃,而诗尤矫出。陈师道称苏轼诗初学禹锡,吕本中亦谓苏辙晚年令人学禹锡诗,以为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刘克庄《后村诗话》乃称其诗多感慨,惟‘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十字差为闲婉。似非笃论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〇)

文宗大和七年(833),刘禹锡自编其与令狐楚唱和诗为《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唱和诗为《吴蜀集》,又自编《刘氏集略》。此外,尚有与白居易唱和集《汝洛集》、《刘白唱和集》等。《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禹锡集》四十卷,《崇文总目·别集类三》著录《刘宾客集外诗》三卷。北宋宋敏求辑其遗诗遗文为《外集》十卷,其《刘宾客外集后序》云:“世有《梦得集》四十卷,中逸其十,凡诗三百九十二篇,所遗盖称是,然未尝纂箸。今裒之,得《刘白唱和集》一百七、联句八,《杭越寄和集》二,《彭阳唱和集》五十二,《汝洛集》二十七、联句三,《洛中集》三十、联句五,《名公唱和集》八十六,《吴蜀集》十七,《柳柳州集》六,《道途杂咏》一,《南楚新闻》四,《九江新旧录》一,《登科文选》一,《送毛仙翁集》一。自《寄杨毗陵》而下五十五,皆沿袭《会粹》,莫详其出。或见自石本者,无虑四百七篇。又得杂文二十二。合为十卷,曰《刘宾客外集》,庶永其传云。”南宋董棻云:“《梦得集》中所逸,盖自第二十一至三十卷,后人因以第三十一至四十卷相续,通为三十卷。宋次道纂箸《外集》,虽裒类略尽,然未必皆其所逸者,今不可考也。”(《刘宾客外集后序》)《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刘禹锡梦得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著录《刘宾客集》三十卷、《外集》十卷,记云:“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辑其遗文,得诗四百七篇、杂文二十二篇,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今传刘集四十卷本宋刻有三种:

一为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先诗,次赋,最后文,大致与宋敏求重辑本合,藏于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1913年武进董康用珂罗版影印,《四部丛刊初编》又据董本影印;二为南宋绍兴八年(1138)董棻刻《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赋、文在前,诗歌列后,末有宋敏求《刘宾客外集后序》和绍兴丁丑(1157)董棻跋,原藏热河避暑山庄,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1923年吴兴徐森玉据以影印;又有多种明清抄本。朱澂据董刻辑入《结一庐賸余丛书》,《嘉业堂丛书》亦收入此本,《四库全书》则据汲古阁藏明抄本收录,《四部备要》又据《嘉业堂丛书》本排印。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结一庐本校点印行,更名《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刘禹锡集》,则以绍兴本为底本,备校各本,将正集、外集编为四十卷,附《刘禹锡诗文补遗》,是收录刘氏作品较多的刊本。三为宋建安坊刻本《刘梦得文集》,残存卷一至卷四,编次与董棻刻本相同,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明清以来通行刻本,基本上属于董棻刻本系统。(www.zuozong.com)

别有《中山集》三十卷,凡杂文二十卷、诗十卷,无外集,有明万历刻本和数种明清抄本,后辑入《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附补遗一卷。此外,外集单行者,《刘宾客外集》十卷,有明刻本和清抄本。

单收诗歌者,有明蒋孝辑《中唐十二家诗集》六卷本,朱之蕃辑《中唐十二家诗集》一卷本,附外集一卷;清雍正元年(1723)赵骏烈校刻九卷本,清抄十卷本和光绪遂宁书局刻十二卷本。清康熙年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野香堂刊《二刘诗集》本,也收有刘禹锡诗集。《全唐诗》卷三五四至卷三六五编其诗为十二卷,《全唐诗逸》收其断句五联,《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补诗二首,又《续拾》卷二七补四首又五句。《全唐文》卷五九九至卷六一〇编其文为十二卷,《唐文拾遗》卷二五录其文一篇。《全唐文补编》卷七二录其残文五篇。

今人瞿蜕园撰《刘禹锡集笺证》,为刘集第一个全注本,着重于名物典章和史实人事的诠证,引征丰富,精要不烦,颇具功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蒋维崧、赵蔚芝、陈慧星、刘聿鑫撰《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陶敏、陶红雨撰《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收录诗文以集本为主,集中诗文除外集误录的柳宗元《重别》、《三赠》二首外,一律收入正编,并加注释;其中伪作或疑伪之作,则于注释中加以甄辨。集外诗文,包括《全唐诗》、《全唐文》所增入的诗文,尽可能予以辑录,收入正集;其中的伪作或疑伪之作则编入附录三“备考诗文”中,仅加按语说明,不复作注。因刘禹锡绝大部分诗文作品的写作年代可以考知,故本编采用编年形式,将全部诗文按写作年代分编为二十卷。其可确知为某一时期所作但具体年代无考者,附于该时期编年诗之末;惟朗州所作诗歌不能准确编年的作品较多,故单独编为一卷;作年完全无考的诗文,则分别附于诗、文之末的未编年诗卷或未编年文卷中。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