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与欧阳詹、李观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后连辟为宣武军董晋、徐泗张建封二幕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十七年(801),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连州阳山令。顺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宪宗元和元年(806),入京为国子博士。次年,分司东都。为河南令,召为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分司。历都官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十二年(817),为彰义军节度使裴度行军司马,平淮西吴元济,以功迁刑部侍郎。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潮州刺史,旋量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征为国子祭酒。历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等。生平事迹见李翱《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及《韩文公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六本传、《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年谱多种,徐敏霞校辑为《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张清华撰《韩愈年谱汇证》(《韩学研究》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陈克明撰《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1999年版)。
愈推尊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务去陈言,倡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其古文内容广博,众体兼善。议论文缜密雄健,汪洋恣肆;记叙文简洁生动,形象鲜明;抒情文情深意挚,真切感人。弟子皇甫湜称其文“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志铭》)。苏洵亦云:“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掩蔽,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愈在唐代古文革新中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备受后人景仰。苏轼推崇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潮州韩文公庙碑》)其诗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当时自成一家,开后世“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宋诗影响极大。但有时由于过分避熟就生,不免流入险怪。马允刚评云:“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语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唐诗正声》)丁仪论曰:“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全集所载,《琴操》最佳。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善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贵,颇不尚奇。及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至愈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面目全非矣。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令人莫耐。《潼关》之作,格尤凡下。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诗学渊源》卷七)
韩愈卒后,文集由其婿李汉于穆宗长庆四年(824)辑而序之。《序》云:“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李汉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得赋四,古诗二百五,联句十一,律诗一百七十三,杂著六十四,书、启、序八十六,哀辞、祭文三十八、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四十七,总七百,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后宋人陆续采辑遗文,加上《顺宗实录》,编成《外集》十卷,成为宋以后各种韩集的定本。据方崧卿《韩集举正序》,宋以前,韩集传世的有唐令狐澄本、南唐中宗保大(943—957)本和赵德文录本;宋代最早刻本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杭州明教寺刊本,其后为蜀人苏溥校刊的嘉祐中刻于蜀中的“嘉祐蜀本”、嘉祐刊小字杭本、李汉老和谢任伯校“阁本”等。祥符杭本仅录正文,尚无外集,嘉祐蜀本有《外集》,其后又辑入《顺宗实录》等。
《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韩愈《注论语》十卷、《艺文志二》著录《顺宗实录》五卷,记云:“韩愈、沈传师、宇文籍撰,李吉甫监修。”又《艺文志四》著录《韩愈集》四十卷,《崇文总目》卷五亦著录四十卷,当即李汉所编。《郡斋读书志》卷六《实录类》著录《唐顺宗实录》五卷,又卷十七《别集类上》著录《韩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记云:“其集屡经名人是正,其讹舛绝少。但编次殊失伦类,有暇日者宜再编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三下著录《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三卷、《顺宗实录》五卷、附录三卷,记云:“《读书志》云:《韩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希弁所藏合五十一卷。尝以宜春新、旧本兼饶本参校,又以嘉祐壬寅所刊杭本是正之。饶本刊年谱于目录之后,刊附录于外集之前。又附录止载九篇,而前后共列五序。柳开但曰后序,亦不书其姓名。杭本并无目录、年谱、附录,亦无柳开一序,赵德之序文,录列于李汉之先。欧阳修之记,旧本较之他集则异。他本所载者六百二十七字,杭本所载者一百六十二字。以嘉祐壬寅考之,欧阳方在政府,刊者不应谬误,岂非后来更改而然欤。遂写杭本欧阳之序,饶本汲公之记,续于附录之后。石守道、秦少游、张文潜之论,黄鲁直、蒋颖叔、李伯纪之诗,郑介甫之祭文,陈元光之集序,黄直卿之记新庙,真希元之记祠堂,又写附欧、吕二公之后。而诸贤评论先生之文者,各以其说注于逐篇之上。若夫委緌大学宜序天台之属,此先生除都官郎之诰词也,当考谁行;逸绪博闻,此先生谥文公之法也,当考谁议;有所谓示浩初序之书者,王逢原代先生之作也;续驽骥行之诗者,李泰伯广先生之说也。如此类者,亦当写补附录之缺云。”《直斋书录解题·起居注类》著录《唐顺宗实录》五卷,记云:“唐史馆修撰韩愈撰。见愈外集。”又《别集类上》著录《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记云:“李汉序。汉,文公婿也。”又《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一卷、《年谱》一卷、《举正》十卷、《外钞》八卷。记云:“《年谱》,洪兴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举正》以校其同异,而刻之南安军。外集但据嘉祐蜀本刘煜所录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之遗见于他集者。及葛峤刻柳文,则又以大庾丞韩郁所编注诸本号外集者,并考以疑误,辑遗事,共为《外钞》刻之。”又《校定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记云:“晦庵朱侍讲熹以方氏本校定,凡异同定归于一。多所发明,有益后学。外集皆如旧本,独用方本益大颠三书。”《宋史·艺文志七》著录《韩愈集》五十卷、《遗文》一卷、《昌黎文集序传碑记》一卷、《西掖雅言》五卷,又方崧卿《韩集举正》一卷,朱熹校《昌黎集》五十卷。
今传《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凡赋、诗十卷,文三十卷,有宋刻残本五、六种,其中国家图书馆存两本,其一仅存十五卷,另一存三十卷和外集十卷;南京图书馆有三十九卷,台湾故宫博物院有浙刻巾箱本,存诗十卷,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小字本十卷。此外,《经籍访古志》著录日本金泽文库有吕大防校正的北宋刊本,若仍存世,可称最早。明嘉靖间游居敬校刻《韩柳文》,录《韩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遗集一卷,附集传一卷;清宣统石印本更有外集十卷、遗文四卷。单收诗歌的,有明欧阳景辑《唐四家诗》本《韩昌黎诗集》十卷;清康熙年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昌黎先生诗集》十卷,有外集一卷、遗集一卷。
宋人治韩,首重校刊,穆修、欧阳修均曾致力于此,但未刊布。宋孝宗淳熙间方崧卿撰《韩集举正》十卷,附外集举正一卷、叙录一卷,不录本文,广采唐五代、北宋各本及石刻古抄汇校,考订异文,一时称善。有淳熙刻本和数种影宋抄本存传,《四库全书》亦加收录。稍后,朱熹撰《昌黎先生集考异》十卷,在方氏《举正》的基础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笔削焉”(《书韩文考异前》)。体例则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先出正文,下注异同,有时加撰者按语。由于考校精审,加上朱氏名声,因而大行而方书几废。原著为单行本,后为王伯大散附于《昌黎文集》内。复经朱氏门人张洽重加考订,独立刊行。有宋绍定张洽校订宋刻本和清李光地翻刻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张洽本影印;《四库全书》据李光地本收录,改题《原本韩文考异》,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则据宋本影印。《考异》初单行,后王伯大“以朱子《韩文考异》于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览,乃重为编次。离析《考异》之文,散入本集各句之下,刻于南剑州。又采洪兴祖《年谱辨证》、樊汝霖《年谱注》、孙汝听解、韩醇解、祝充解为之音释,附于各篇之末”(《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〇),称《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五十一卷,附集传一卷,有宋绍定刻本残卷及多种元明刻本;《四库全书》亦加收录,改题《别本韩文考异》,《四部丛刊初编》则据元刊本影印。《全唐诗》卷三三六至卷三四五编其诗为十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补一首,《续拾》卷二四补十一首。《全唐文》卷五四七至卷五六八编其文为二十二卷;《全唐文补编》卷六五录其《承天山题名》文。(www.zuozong.com)
韩集注释本繁多。宋人注本,单行的最早为北宋宣和年间樊汝霖所撰《韩集谱注》四十五卷,已佚。现存的有淳熙丙申(1176)韩醇撰《新刊诂训唐昌黎先生文集》五十一卷(包括外集、遗文),有宋刻本;文谠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四十卷、《集外》十卷、《遗文》三卷,有宋蜀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祝充《音注韩文公文集》五十二卷,有宋绍熙刻本,1934年文录堂影印。
集注则有:南宋庆元间建安书商魏仲举综合各家注释,辑成《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五十卷,附序传碑记一卷、韩文类谱十卷,开列注家姓氏一百四十八人,有宋庆元魏氏刻本,又有乾隆仿宋刻本,《四库全书》亦予收录,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本影印。此集汇聚宋人各家治韩之说,逐一说明来源,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虽亦有虚构夸饰处,但不失为宋代韩学的集大成之著。至宋末,廖莹中将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本,同朱熹《考异》结合起来,再充实若干资料,成廖氏校注《昌黎先生集》五十一卷,附集传一卷,有宋咸淳廖氏世綵堂刻本,后经明万历徐时泰覆刻后称东雅堂本。此本作为两宋整理韩集工作的小结,在后世最为通行,有多种覆刻本,《四库全书》亦加采录,近代蟫隐庐据世綵堂刻本影印。另《四部备要》、《国学基本丛书》亦取廖本排印。
明清两代韩集校释评点本可称者,有明崇祯间蒋之翘《唐韩昌黎集辑注》五十一卷,附录一卷,有蒋氏三径堂刻本。此书略于训诂音义,而详于事迹、交游、历史、地理诸考证,在韩集注本中独辟蹊径。清雍正间陈景云撰《韩集点勘》四卷,对廖莹中本校注的讹误详加辨析,刊入《文道十书》本《昌黎先生集》后,《四库全书》和《四部备要》亦加采录。另有嘉庆王元启《读韩记疑》十卷,道光方成珪《韩集笺正》五卷,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单注诗歌的,则有清康熙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十一卷,前十卷编次依宋椠《昌黎先生诗集》,末卷注外集诗、遗诗等。撰者采诸家笺注而参以己见,旧本之误,多所订正,故旧本注存者仅十之四五。该书首开单注韩诗诗集之例,在韩诗诗集笺注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秀野堂刻本,其后道光十六年(1836)膺德堂刻本,又增朱彝尊、何焯二家评点。又有经过黄钺订补的《韩诗增注证讹》十一卷、乾隆方世举《韩昌黎诗编年笺注》十二卷、沈端蒙《韩诗编年集注》八卷。单注韩文的,有清雍正卢轩《韩笔酌蠡》三十卷、清嘉庆沈庆韩《韩集补注》四十卷、道光高澍然《韩文故》十三卷。又元程端礼、明毛坤、王锡爵、顾锡畴,清朱彝尊、何焯、许鸿磐、吴汝伦以至近人蒋箸超等,均有评点韩文韩诗传世,难以胪举。
近人马其昶据东雅堂本批校,过录张裕钊、吴汝伦评语,并博采诸家之说,补苴旧注,撰成《韩昌黎文集校注》,征引翔实,注说精要,由马茂元据原稿校勘,编次成书,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修订再版。今人钱仲联撰《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亦博采众说,裁断切当,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订补出版。童第德撰《韩集校诠》,时有新见,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网罗前说尤为全备,足以代表当代学者研治韩集之水平,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此外,童第德有《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陈迩冬有《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孙昌武有《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均为韩集较通行选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