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韦应物(737—792?),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天宝末,十五岁时为玄宗三卫近侍,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出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德宗建中二年(781),除比部员外郎;四年(783),出为滁洲刺史。贞元元年(785),转江州刺史。三年(787),入为左司郎中,出为苏州刺史。晚年贫居于苏州城外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唐国史补》卷下、宋王钦臣《宋嘉祐校定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喆《补韦刺史传》、《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校笺》卷四。参见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南京师院学报》1962年第1期)、傅璇琮《韦应物系年考证》(《文史》第5辑)、廖仲安《有关〈韦应物系年考证〉的几件事》(《文史》第11辑)。
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望,唯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客,与之酬唱。长于五言和古体,其诗怀恋盛世,讽刺奢华;谴责割据,鼓励平叛;揭露诛求,哀恤民瘼,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后期所作田园山水诗,情致风格兼学陶谢,高雅闲淡、自然幽远之风,素为后人称颂,对白居易、柳宗元较有影响。鲁九皋论云:“大历而后,风格渐降,独韦应物以古诗称于时。其诗专师陶公,兼取谢氏,前人所谓‘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象近道’,盖卓乎不为时域者也”。(《诗学源流考》)徐献忠评云:“苏州诗气象清华,词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玄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世争长矣。”(《唐诗品》)宋育仁论曰:“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有定论。惟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昼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佳妙,不假雕饰之功。惟气格未遒,视古疑为涣散。”(《三唐诗品》卷二)
韦应物诗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崇文总目》卷五著录《韦应物诗》一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韦应物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著录《韦苏州集》十卷,《遂初堂书目·别集类》著录《韦苏州诗集》,不记卷数;《宋史·艺文志七》著录《韦应物集》十卷,《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韦应物诗》十卷。原本不传,北宋嘉祐元年(1056)王钦臣重加校定,题《韦苏州集》十卷,成为后世韦集祖本。其后又经熙宁九年(1076)、绍兴二年(1132)、乾道七年(1171)三度增订。然嘉祐、熙宁、绍兴三本均不传。今传《韦苏州集》十卷,为乾道本之递修本,有拾遗一卷,收赋一篇、诗五百六十三首,仅十四门类。又有宋刻元修、明铜活字、弘治、嘉靖、万历、太启、崇祯诸刻本,均出自乾道本,而编次、篇目略有差异。嘉靖间华云九江刻本题《韦刺史诗集》(又名《韦江州集》)十卷,拾遗外更增附录一卷,《四部丛刊初编》本据以影印。著称于世的有弘治陇州刘屺刻本,有杨一清跋,为毛晋汲古阁所出。清康熙项絪刻《韦苏州集》十卷本则据宋本翻刻,《四库全书》和《四部备要》并加采录。馆臣云:“此本为康熙中项絪以宋椠翻雕,即钦臣所校定。首赋,次杂拟,次燕集,次寄赠,次送别,次酬答,次逢遇,次怀思,次行旅,次感叹,次登眺,次游览,次杂兴,次歌行。凡为类十四,为篇五百七十一。原序乃云分类十五,殊不可解。然字画精好,远胜毛氏所刻四家刻本,故今据以著录。其毛本所载拾遗数首,真伪莫决,亦不复补入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www.zuozong.com)
另有《韦苏州集》八卷,明嘉靖吴汝纪刻本;《韦苏州诗集》二卷,清汪立名辑《唐四家诗》本。近人卢文弨有《韦苏州集校正拾遗》一卷,收入《抱经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评本则有宋刘辰翁《须溪先生校点韦苏州集》十卷,首刘辰翁行书序,次王钦臣记,次目录,卷末附拾遗诗八首,有元刻本和明刻朱墨套印本;又刘辰翁批点、明袁宏道评《韦苏州集》五卷,明刻《韦孟全集》本。《全唐诗》卷一八六至卷一九五编其诗为十卷,《全唐诗外编·补逸》卷五补一首,《续拾》卷一八补三首,存目一首;《全唐文》卷三七五录存其文一篇。《唐人墓志汇编》录其墓志铭一篇。
韦应物集旧无注本,今有陶敏、王友胜撰《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孙望撰《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