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房集十卷 (唐)刘长卿撰
刘长卿(726?—790),字文房,排行八,籍贯有宣城、河间、彭城三说。早年寓居洛阳,故自视为洛阳人。肃宗至德二载(757)前后,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县尉。三载(758)正月,摄海盐县令,不久即因事下狱,议贬南巴,命至洪州待命。代宗广德元年(763),量移浙西某县。大历元年(766)或稍前,秩满赴京,随即入转运使府任职,充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大历中,入朝为员外郎。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中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迁任随州刺史。不久,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而去官。晚年在杜亚淮南节度使幕任职。世称“刘随州”或“刘文房”。生平事迹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极玄集》卷下、《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及《唐才子传校笺》卷二。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刘长卿事迹考辨》(中华书局1980年版)、郁贤皓师《刘长卿别李白事迹小辨》(《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杨世明《刘长卿行年考述》(《四川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
长卿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安史之乱后移居江南,“以诗驰声于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卷二六),是肃、代年间最重要诗人之一,在唐诗发展史上,首开中唐风气,是纯正大历诗风之代表。其经历在大历诗人中最为坎坷多艰,早年困于场屋屡试不第;白首为官,因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晚岁又由于藩镇作乱而丧失州职。坎坷不平的身世,刚正倔强的品性,构成其诗歌凄惋清切、幽健沉深的基调。由于时代精神的变迁,其诗作中即使是关切国运、忧虑民瘼之篇,亦哀叹嗟伤之情多,济危拯溺之志少,缺乏杜诗慷慨激昂之气骨精神。尤擅描写山川风景,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与王、孟山水诗宁静恬淡的基调相对,长卿山水行旅诗“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在幽冷凄清的景色中融入自己的不幸身世,抒发漂泊之苦,离别之愁,失意之怨,情调寂寞感伤。其诗众体皆工,尤长于近体,五言律诗最为人称道,曾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绝佳作亦多。在风格上,体物情深,工于铸意;清夷闲旷,饶有怨思。语言淡雅洗炼,流畅自然,极富表现力。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赞之曰:“虽不以浣花翁之博大精深,牢笼众美。然其含情悱恻,吐辞委宛,绪缠绵而不断,味涵泳而愈旨,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馆臣评云:“长卿诗号五言长城,大抵研练深稳,而自有高秀之韵。其文工于造语,亦如其诗。故于盛唐、中唐之间,号为名手。但才智稍弱,是其一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
刘长卿诗文集《刘随州集》又名《刘文房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长卿集》十卷,《通志·艺文略八》、《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同,后者记云:“今集诗九卷,杂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著录《刘随州集》十卷。记云:“诗九卷,末一卷杂著数篇而已。建昌本十卷,别一卷为杂著。”据此知长卿集两宋行世者当为十卷本,宋末始有十一卷本问世。今存长卿集版本甚多,按其编次体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其一为宋蜀刻本《刘文房集》十卷,内诗九卷,文一卷。此书清时即仅存一残本,留第五至第十卷,共存六卷。第五卷首叶钤有正书“翰林国史院官书”七字朱文长印。行款为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顾广圻《百宋一廛赋》、瞿镛《常熟瞿氏藏宋元本书目》、莫有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陈揆《稽瑞楼书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等清人书目均有著录。此本今藏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所著录“《刘长卿集》十卷”,即《刘文房集》十卷。残宋本编次与晚出诸本均不同,既非编年,亦非分体,时人或目为丛脞无序,故晚出分体本得取而代之。其二为明铜活字印本《刘随州集》十卷。不载文,全为诗,按体类编次,与宋蜀刻本及他本均不同。行款为叶九行,行十七字。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莫有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均曾著录。收入《唐五十家集》,今已影印。其三为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临洮太守李君纪刊本,题作《刘随州文集》十一卷,外集一卷。十一卷中有诗十卷、文一卷,外集一卷收诗十首,全与集中诗重出。集内第二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钱》一诗,题中不书“勾”字,注曰“御名”,可见犹避南宋高宗赵构讳,其为南宋本翻刻无疑。行款为叶十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栏。后有陕西按察副使余姚韩明跋。谓此本为韩明据杨邃庵(一清)藏本过录,临洮守李纪刻。此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又有随州守内江李士修刊本,题《刘随州文集》十一卷。前有监察御史随阳宗彝序,后有近湖外史沈宝文甫跋。此本收诗、分卷、编次、版式,均与李纪刊本同,唯削去外集一卷,当据戊午本翻刻者。以上两种刻本,并收入《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国家图书馆均有藏本。(www.zuozong.com)
单收诗歌的,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判随州事阳羡汤氏刊本,题《刘随州诗集》十卷,外集一卷,《四部丛刊初编》据以影印。又诗集十卷,有明铜活字《唐人诗集》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后者附补遗一卷,《四部备要》据以校刊。别有诗集十一卷,明天启李之祯辑《唐十家诗》本;十二卷,蒋孝辑《中唐十二家诗集》本;一卷,朱之蕃辑《中唐十二家诗集》本;三卷,清康熙刘沁区刻本诸种。《全唐诗》卷一四七至卷一五一编其诗为五卷,《全唐诗逸》卷三补二句,《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补一首,《续拾》卷一九补一首,重录二首;《全唐文》卷三四七录其文十二篇。
今人储仲君撰《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收诗五百零九首,文十一篇,皆按时间先后编次,书中考察名物事实,探讨诗文背景,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杨世明撰《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