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集五卷 (唐)储光羲撰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年(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解褐冯翊县佐官,其后历仕安宜、下邽、汜水等县尉。开元二十一年(733),辞官还乡。后入秦,隐居终南山。复为太祝。天宝九载(750)前后,迁监察御史。安史乱起,陷贼,迫受伪职,后脱身自归,奔赴行在。被系入狱,定罪后贬南方。肃宗宝应元年(762)遇赦。不久,卒于贬所。世称“储太祝”。生平事迹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新唐书·艺文志三》、《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光羲系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王维、孟浩然、綦毋潜等交往唱酬,诗亦同调,多模写田园光景及送别酬赠、行旅感怀之作。长于五古,风格清雅恬淡,闲婉真至;五言近体亦具古诗骨脉,语意真率,淡而有味。馆臣以为“其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九);殷璠评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得浩然之气。”(《河岳英灵集》卷中)钟惺论云:“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直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唐诗归》卷七)贺贻孙论云:“五言古诗,虽与摩诘五言古同调,但储韵远而王韵隽,储气恬而王气洁,储于朴中藏秀,而王于秀中藏朴,储于厚中有细,而王于细中有厚,储于远中含澹,而王于澹中含远,与王着着敌手,而储似争得一先,观《偶然作》便知之。然王所以独称大家者,王之诸体悉妙,而储独以五言古胜场耳。”(《诗筏》)徐献忠评云:“储公诗格高远,兴寄超绝,亦风雅之余波也。盛唐作者太尚格气,而尽黜文藻,六代浮夸,铲削殆尽,而储公与王昌龄、常建皆其流也。储诗更多直致,而琐尾感叹,气象卑促。珪璋本宗庙器,而山人用之,亦瓦缶同驱尔。”(《唐诗品》)王夫之论云:“储诗入处曲折,出路佳爽,亦始开深炼一格。于近体而甫以渊,即尔振脱,消息于康乐、玄晖之间,唐以下更无伦匹。”(《唐诗评选》卷三)(www.zuozong.com)
储光羲文集,由其嗣息储溶于代宗大历年间编成,王缙序之。其后王缙获罪遭贬,其序亡佚,溶因再求顾况重序。《序》称“其文篇赋论凡七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储光羲集》七十卷,又《艺文志三》著录《正论》十五卷;另《九经分义疏》二十卷,《河岳英灵集》曾述及之,均已亡佚不存。至南宋,七十卷本亦散佚,《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均仅著录《储光羲集》五卷。此五卷本为诗集,乃此后储集之祖本。《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储光羲集》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著录《储光羲集》五卷;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著录《储光羲集》五卷、又《诗》五卷,数量多出诸本。此后诸家著录,如《爱日精庐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天禄琳琅书目续编》等皆为明活字本,均为五卷。今传《储光羲集》五卷,为明正德、嘉靖间吴县徐缙编印之《唐五十家诗集》本,系储集今存最早之铜活字本,收诗凡二百二十四首,分体编次。卷一至卷三为五言古诗,卷四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五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首有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及《河岳英灵集》、《栾城遗言》各一条。又明蒋孝辑《中唐十二家诗集》本《唐储光羲诗集》和《四库全书》本《唐储光羲诗》,亦五卷,收诗二百二十七首。另诗集一卷,有明朱之蕃刊《唐四家诗集》本和毕效钦辑《十家唐诗》本,收诗二百一十三首。又储皖峰辑《储光羲诗集》五卷,有附录一卷,编入其所刊《储氏丛书》,1930年上海述学社印行。《全唐诗》卷一三六至卷一三九编储光羲诗为四卷,凡二百二十四首。《全唐诗补编》又补诗一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