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诗歌欣赏

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诗歌欣赏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浩然集三卷(唐)孟浩然撰孟浩然,字浩然,行六,襄州襄阳人。孟浩然卒后,其弟洗然、宜城王士源各将其诗编为三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著录《孟浩然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孟浩然诗》三卷。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云“二百一十八首”少八首。又《孟浩然集》四卷,前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次韦滔《孟浩然集重序》。评本则有元刻宋刘辰翁评点《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三卷孟浩然诗歌欣赏

孟浩然集三卷  (唐)孟浩然撰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行六,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读于襄阳鹿门山。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至十四年(726)曾滞留洛阳。后自洛至越,历游二年多。十六年(728),自襄阳入京,准备应试。结交王维王昌龄等人。游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十七年(729),落第失意而归。十八年(730),漫游吴越等地,前后三年。二十一年(73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二十五年(737),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辟浩然为从事。二十七年(739),返回襄阳养病。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游襄阳,访浩然。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卒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新唐书》卷二〇三本传、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校笺》卷二。参见刘文刚撰《孟浩然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开创者,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前人用“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敖陶孙诗评》)比况其诗境。其田园诗以隐士理想目光,描绘农村宁静秀美之田园景色,讴歌淳朴人际关系,冲淡自然而情浓味醇,充满诗情画意;其山水诗,常于行旅、怀友、赠别之时吟咏江南,善于撷取孤月、疏雨、古木、风泉、幽壑、松月、寒钟、孤琴等景物,状疏远清净之景,表达旷放闲适之情。其源出于大谢,而冲淡得陶公之婉惬,秀爽有小谢之清迥,行乎自在,理趣洒然。五言律绝,尤匠思幽妙,尽是偶对,而出以浑化,不烦神削而自合;纯以神行,不为巧琢,境清入画,趣多禅悦。王士源云其“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孟浩然集序》);杜甫誉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往往凌鲍谢”(《遣兴》)。殷璠赞曰:“浩然诗文彩img27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卷中)沈德潜评云:“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唐诗别裁集》卷一)“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唐诗别裁集》卷九)徐献忠论云:“鹿门山人孟浩然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余。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世代下流,崇慕官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唐诗品》)宋育仁论云:“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三唐诗品》卷二)

孟浩然卒后,其弟洗然、宜城王士源各将其诗编为三卷。洗然所编,后世不见流传和著录。王士源之本,编于玄宗天宝四载(745),其《孟浩然集序》云“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录次而不弃耳”;天宝九载(750),韦滔重加编纂并序之,增其条目,进于秘府。《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记云:“弟洗然、宜城王士源所次,皆三卷也。士源别为七类。”《崇文总目》卷五著录《孟浩然诗》三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书目》卷一著录《孟浩然别集》一卷;《遂初堂书目·别集类》著录《孟浩然集》,无卷数;《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孟浩然诗》一卷,记云:“所著诗二百一十首。宜城处士王士源序次为三卷,今并为一,又有天宝中韦img28序。”《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上》著录《孟襄阳集》三卷,记云:“唐进士孟浩然撰,宜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为七类。太常卿韦縚为之重序。”《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著录《孟浩然诗》一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孟浩然诗》三卷。

现存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三卷,钤有元代“翰林国史院官书”朱文大长印,原为吴县黄氏士礼居所藏,后归聊城杨氏海源阁,又归德化李氏木犀轩、无锡杨氏秋草斋、南海潘氏宝礼堂,今藏国家图书馆。书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栏。卷首题“孟浩然诗集序,宜城王士源撰”,次为韦滔序。正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收诗八十五首;中卷收诗六十六首,内张子容诗二首;下卷收诗六十四首,内王维诗一首,其《白云先生迥歌曰》一首实为王迥诗,《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一首当为卢象诗。除去五首,凡二百一十首。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云“二百一十八首”少八首。此本逐卷意编,不显立类目,但从其内容考核,实分为游览、赠答、旅行、送别、宴乐、怀思、田园等七类。这种分类编排的形式,在以后的元刻刘须溪评点本、明刻《唐百家诗》本、顾道洪本、汲古阁本等,除所收诗数目有所不同外,均依宋本采取分类编排这一形式。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另一类采取分体编排形式,现所见最早的是刊印于明正德年间的铜活字印本《唐人诗集》。此本三卷,以五古、七古为第一卷,五律为第二卷,五排、七律、五绝、七绝为第三卷,凡收诗二百六十一首。除卷数与宋本相同外,其编排次序已进行了彻底调整。此后刊印的一些四卷、二卷本大率均依这种分体形式排列。明朱警辑《唐百家诗》本亦三卷,无前二序。又《孟浩然集》四卷,前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次韦滔《孟浩然集重序》。正集按体编次,卷一五言古诗、卷二七言古诗、卷三至卷四五言律诗,凡编诗二百六十三首,有明刊本。《四库全书》、《四部备要》均加收录,《四部丛刊初编》亦据以影印。(www.zuozong.com)

另《孟浩然集》二卷,有明郑氏琅嬛斋刊《唐四家诗》、明刻《唐八家诗》、张逊业辑《十二家唐诗》、明许自昌刊《前唐十二家诗》、清汪立名辑《唐四家诗》、清胡凤丹辑《唐四家诗集》诸本;一卷本,有明杨一统辑《唐十二名家诗》本。

评本则有元刻宋刘辰翁评点《孟浩然集》,一作《须溪先生批点孟浩然集》三卷,类分游览、赠答、旅行、送别、宴乐、怀思、田园、美人、时节、拾遗,凡十类,共计二百三十三首。有明刻本与活字印本。万历间顾道洪辑本更增得补遗、襄阳外编、拾遗各一卷。另有将刘辰翁批点与明李梦阳、袁宏道诸人评语合刊为二卷者,有明凌濛初刻《盛唐四名家集》、清方功惠辑《王孟诗评》和明刻《韦孟全集》诸本。

又有《孟襄阳集》三卷附补遗一卷,明汲古阁刊《五唐人集》本。毛晋跋云:“余藏襄阳诗甚多,可据者凡三种:一宋刻三卷,逐卷意编,不标类目,共计二百一十首;一元刻刘须溪评者,亦三卷,类分游览、赠答、旅行、送别、宴乐、怀思、田园、美人、时节、拾遗,凡十条,共计二百三十三首;一弘治间吴中刻孟浩然者,卷数与宋元相合,编次互有异同,共计二百一十八首。至近来《十二家唐诗》及《王孟合刻》等,或一卷,或二卷,或四卷,诠次寡多,本本淆讹。予悉依宋刻,以元本、关中本参之,附以拾遗,共得二百六十六首。间有字异句异、先后倒者,分注‘元刻某,、‘今某’,不敢臆改。”(《汲古阁书跋》)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东雅书局影印汲古阁本、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汲古阁《五唐人集》本。《全唐诗》卷一五九、卷一六〇编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补一首;《补逸》卷五录一首;《续拾》卷一一补六句。

孟浩然集明清刊本虽然极多,但始终未有注本。较早为其作注的有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出版。近年出版五种校注本,即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出版;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曹永东《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赵桂藩《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各有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