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川集十卷 (唐)杨炯撰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高宗显庆四年(659),十岁应神童举,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为薛元超表荐,任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武后垂拱元年(685),因从父弟神让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坐累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其后,在洛阳宫内习艺馆任职。如意元年(692),出任盈川令。世称“杨盈川”。天授二年(691)以后卒于任所。中宗即位,以旧僚追赠著作郎。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上、《新唐书》卷二〇一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参见闻一多撰《杨炯年谱》、傅璇琮撰《卢照邻杨炯简谱》。
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在“初唐四杰”中,与王勃年辈相若,交谊最深,诗文风格亦较为接近。宋之问赞其“伏道孔门,游刃诸子。精微博识,黄中通理。属词比事,宗经匠史。玉璞金浑,风摇振起。闻人之善,若在诸子。受人之恩,许之以死。惟子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祭杨盈川文》)。张说评其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大唐新语·文章》);诗长于五律,雄奇奔放,文质兼备,语言精丽严整。张逊业论云:“炯之赋,词义明畅,若庖丁解牛,自中肯綮,而《浑天》考覈,更见沉深,推历氏今犹择焉。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开元诸人,去其纤丽,盖启之也。诸作差次之。五言古诗,唐人各自成家,备一代制可也;然以汉魏镜之,人人悬绝矣。”(《杨炯集序》)胡应麟论曰:“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然长歌遂尔绝响。”(《诗薮·内编》卷四)徐献忠评曰:“杨生神明内颖,卓起少年。词华秀朗,为时令慕。与子安之徒并称杰子。芝含三秀,凤耀四灵,岂不蔚然观美哉!其诗三十卷不尽传,今传二卷,五言律体,长于他作。炯尝自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子安词赋翩翩,波翻云写,杨生好欺人,故有此语。文士信己,岂非珍其敝帚,自谓千金者哉!”(《唐诗品》)。(www.zuozong.com)
杨炯文集,为好友宋之问所编。《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杨炯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盈川集》三十卷、又《艺文志二》著录《家礼》十卷。《崇文总目》卷五著录《盈川集》二十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盈川集》二十卷,记云:“集本三十卷,今多亡逸。”《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著录《杨盈川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杨炯集》二十卷、又《拾遗》四卷。以上诸集,均亡佚不存。今传《盈川集》十卷,为明万历时龙游书商童珮所辑,皇甫汸序,凡诗赋四十二首,序、表、碑、铭、志、状、杂文四十二首。另辑本传、祭文、会要、通考、随笔、纪事、品汇、序等十二条为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加以收录。馆臣记此本云:“凡赋八首、诗三十四首、杂文三十九首。《文苑英华》载其《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一首、《伯母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一首,列庾信文后,明人因误编入信集中。此本收《尔朱氏志》一篇,而《李氏志》仍不载,则蒐罗尚有所遗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之童本,为江南图书馆所藏明刊本,杂文四十二篇中,无《尔朱氏志》及《李氏志》二文,与馆臣所见童本有异。崇祯中,张燮重辑《杨盈川集》十三卷,编入其所刊《初唐四子集》。单收诗赋的,则有《杨炯集》二卷,据“宋睦亲坊本”刊印。上卷赋七篇,下卷五言杂诗三十四首,内附炯侄女容华《临镜晓妆》诗一首,有清江标《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刻本;又有明铜活字《唐人诗集》、朱警辑《唐百家诗》、张逊业辑《十二家唐诗》、许自昌辑《前唐十二家诗》诸本。又《杨炯诗集》一卷,有明张明刊《唐四杰集》本、杨一统辑《唐十二名家诗》本。另有清同治间邹氏刊《初唐四杰文集》本《杨炯文集》七卷,有文无诗。首目录,卷一收赋八篇,表、议各一篇;卷二序、赞、铭、辩共十四篇;卷三碑、铭三篇;卷四、卷五神道碑十篇;卷六神道碑、墓志铭七篇;卷七墓志铭、行状、祭文十篇。《四部备要》据以印行。《全唐诗》卷五〇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七补二首。《全唐文》卷一九〇至卷一九六编其文为七卷。《全唐文又再补》卷二收其二篇碑文残句。
今人徐明霞有点校本《杨炯集》,与《卢照邻集》合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