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教学的方案设计以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教学的方案设计以及教学目标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部分 整体设计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是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承载着语言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双重使命。对于本科生而言,《古代汉语》课程需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汉语》中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阅读常识等知识,养成良好的古代汉语知识素养。在《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中,应当具有沟通古今汉语的理论自觉,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增进学生的现代语言文字素养。

《古代汉语》教学的方案设计以及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 整体设计(针对2011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是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承载着语言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的双重使命。对于本科生而言,《古代汉语》课程需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代汉语》中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阅读常识等知识,养成良好的古代汉语知识素养。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古代汉语中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汉语汉字,准确解读典籍文献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产生对汉语汉字、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决定了一门课程的精神深度与文化高度。为了突破传统古代汉语教学机械、枯燥的不足,我们这门课程引入了“大文化”的观念。其教学理念体现为:

1.注重积累:古代汉语的学习,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语感源自积累,我们选取了先秦两汉典籍中的经典篇目,带领学生进行精讲、精读,并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阅读,让学生逐步养成准确的古汉语语感。

2.理论明晰:在语感积累的基础上,注重语理教学,充分吸收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提高古代汉语的学习效率

3.古今贯通: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中,应当具有沟通古今汉语的理论自觉,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增进学生的现代语言文字素养。(www.zuozong.com)

4.文化高度:传统“小学”是国学的根基,学习古代汉语,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化”的结合,明确古代汉语学习的宏观意义,增进学习兴趣。

四、备课要求

1.熟悉教材内容:我们参考的教材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一部是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前者历史较久,内容丰富,是重要的导夫先路之作。后者内容适度,理论性强,吸收了较新的学术成果,更适合现有的大学学时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参考王力先生的教材,使用王宁先生的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熟悉这两部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背后的理论体系

2.熟悉学科知识: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中,古代汉语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说,从周代“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开始,就已经有古代汉语这门学科了。悠久的历史决定了古代汉语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进行充分的知识延伸,既丰富自身的学术积累,也把这门学科的深度、厚度展现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3.熟悉学生情况:《古代汉语》的教学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大一年级经典阅读、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了初步的古汉语语感。但对于系统的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还缺乏了解。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1)语感走向语理,体会走向理论,懵懂走向自觉;(2)精读典籍,古汉语语感的继续深化;(3)继续增进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培养利用古代汉语相关理论,还原典籍文献的能力与自觉。

五、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要紧贴教材和学术前沿。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充分展现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贴近学科前沿,把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及时地运用到课堂上,丰富学生的眼界。

2.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的自觉沟通。教学内容立足语言文字,注重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结合,展现古代汉语学科的应用价值和文化深度。

3.课堂效率与课堂兴趣的充分统一。注重课堂效率,引发学生思考,增加课堂趣味,增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注:该教学方案作者为孟琢。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组一等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