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典型的类型移植之外,中国内地电视剧创作在题材、主题、视听语言等多个方面也受到了境外电视剧的诸多影响,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着尝试,它们的相对成功与不成功也值得研究。
前文提及,中国内地最初的电视连续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境外电视剧的启发。而多年来对于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探索,一直伴随着境外电视剧的流传而展开。中国内地观众刚接触电视连续剧时,中国的电视剧还多为单本剧和电视短剧,其后的电视连续剧也多为十至二十集,即便是《红楼梦》也仅仅拍摄了37集,与71集的《排球女将》、77集的《阿信》、120集的《卞卡》相比篇幅甚短,剧情的挖掘和拓展显得很不充分。而观众对于这些境外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喜好,不由得令一些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创作者开始探索电视剧“长”的特征。
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于大型电视连续剧的探索。那一时期,正逢美国的《豪门恩怨》《浮华世家》、法国的《古登堡的遗产》等反映家族恩怨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相继登陆中国内地荧屏,观众被剧中的豪华场面、生动故事和错综关系深深吸引,引发了一股“豪门”热潮。受到这些剧集的启发,1994年,导演尤小刚推出了10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开创了当时中国电视剧的篇幅之最。
虽然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如同西方社会般的“贵族”“豪门”生活内容,但是创作者还是力图以宏大的笔调建构中国自己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因此对电视剧内容进行了本土化构思。
首先,为漫长的剧情构筑了典型的生活环境。
漫长的篇幅需要漫长的剧情和众多的人物,这就需要为这些剧情和人物设置一个典型的生活环境。这样,人物、故事、情感就有了赖以滋生和生存的肥沃土壤。所以创作者精心设置了皇城根下的“翰英街”这个汇集了古都风情和文化意蕴的典型环境,这里有历经风雨的四合院、民国年间的小洋楼,体现着深沉的历时汇聚和时代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从而组合成一个演绎人生的舞台。“楚、林、柯、叶”这四个不同背景的家庭就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登场了。
其次,为鸿篇巨制设置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纵观境外大型电视剧人物关系的设置,一要突破常规,能够引发观众的浓厚兴趣;二要尽可能地让彼此间产生关联,以编织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三要创造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以展开一环又一环的矛盾冲突。
《京都纪事》以四个家族中的“楚”家为中心,辐射开去,将其他三个家庭联系起来;又从这四个家庭延伸出去,将“翰英街”的众多人家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正是这种“辐射型”的人物关系网,将众多的故事、复杂的情节交织成一曲悠长的生活乐章。
再次,以典型环境和错综的关系展现广阔的生活。
“电视巨型片集的创作,不能局限在狭窄的生存环境中,更不能束缚在个人情感的圈子里,它必须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只有这样,作品本身才会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9]
由于人物的众多和各自背景的不尽相同,《京都纪事》通过楚天舒通向了科技界;通过叶小桐通向了法律界;通过楚雅玫通向了金融界;通过杨芊通向了艺术界;通过周建国通向了建筑界;通过叶之轩通向了高级领导层;通过刘华英通向了基层街道……四个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恩恩怨怨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云,一座古老的街道的喧嚣与宁静展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京都纪事》作为一部大型电视剧,对于社会历史的表现显然是充分的。
尽管在上、下两部剧情的衔接上比较突兀,出现了角色重心的完全转移,尽管有开篇浩大、结尾草率之嫌,尽管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京都纪事》为我国长篇大型电视连续剧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进行了有价值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中国电视创作者在尝试中所体现出的满腔热情值得肯定。
近年来,虽然“大型电视剧”这一概念已经不被经常提及,但中国内地的电视连续剧创作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直至新千年左右,动辄百集的韩剧和本土热播近十年的众多美剧的到来,又使人们将目光投向电视剧的篇幅问题。从内部而言,韩剧对于生活流程和人物关系的细致入微的描绘、美剧创意的层出不穷和剧情的不断挖掘填充,都能够令中国电视剧借鉴到让电视剧“长而精彩”的技巧。从外部而言,市场经济大潮下以集论价的购买和播出方式,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往往获得高收视率的收视特点,也让剧集的延长再延长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现实追求。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连续剧在中国电视剧体裁格局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新世纪以来,30集以上的长篇电视剧更是越发成为电视连续剧的主流。在2003年之前,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本土电视剧中,超过40集的长篇大作数目不过十余部;而2003年以后,每一年呈现的超过40集的作品均有十部左右;到2005年,超过40集的长篇电视剧每年有二十余部之多。不但如此,少则几十集、多则上百集的电视系列剧也成为中国电视剧体裁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国内地第一部情景喜剧——120集的《我爱我家》,到270集的《闲人马大姐》、120集的《东北一家人》、200集的《巴哥正传》、330集的《幸福街》、124集的《男人40跑出租》等等,它们成为中国电视长剧阵营中重要的成员。
虽然不能说哪一部境外电视剧对中国内地长篇电视剧的发展进程造成了何种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近30年来,境外电视剧对于中国内地电视连续剧和系列剧的发展,对于长篇电视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近年来,当中国内地观众被一些境外电视剧新鲜生动的内容和层出不穷的创意深深吸引的时候,题材挪移的现象也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内地电视剧创作中。2001年的《永不放弃》、2002年的《重案六组》就是在借鉴美国和香港职业题材电视剧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们身上有着明显的《急诊室的故事》以及《刑事侦缉档案》的影子,也体现了中国内地的本土文化特色。而《重案六组》以其紧凑的情节、丰富的剧情在当年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可以说是对于境外电视剧题材挪移中本土化较为成功的作品。
另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就是《好想好想谈恋爱》。当新千年后一部被称为史上最时髦的小资电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City)在中国城市白领阶层掀起“欲望”浪潮的时候,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创造者以此作为参照,创作了一部中国内地版的《欲望都市》——《好想好想谈恋爱》。对比两部作品,不难看出,除了在题材、主题、叙事结构、节奏、影像风格上都在《欲望都市》中找到了参照点之外,《好想好想谈恋爱》成功地将其中国化了,使之具有较浓的东方现代生活气息。
从剧名就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将表现重心从“性”转向了对“恋爱”的追求。《欲望都市》是发生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身上的故事。这些女人都事业成功、时髦漂亮,都已不再年轻却充满自信、魅力四射,她们周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间,享受着多姿多彩的情爱生活;她们结伴出席纽约这座欲望之城里各种各样的Party,去风格各异的餐厅,追逐最时尚的潮流。她们拥有自主掌握社会地位的能力,她们共享彼此间牢固的友谊,也都面临共同的问题: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如何寻找情爱和归宿?但有时候,她们弄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充斥心灵的是情欲还是色欲。故事围绕着她们的感情及性生活展开,从忠贞和背叛、双性恋、性病到像同性恋的异性恋男人,等等,几乎没有不可涉及的话题。两性关系的探讨和绚丽时装的展示是整个电视剧最主要的内容。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则将重点放在描绘中国都市中同样自主、独立、时尚的四个成熟女性追逐理想爱情的或荒诞或艰辛的情路,她们对于爱情抱有更多的期盼,而她们在情感中的挣扎也远远超过《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
在《欲望都市》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曼哈顿这么小,但是居然已经足够装下我们所有的前男友。”
“你到底交过多少个男友?”
(沉默,作苦思状)“我正在数……你是指今年吗?”
而《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则常常是大段的带着烦忧的内心独白:
“夜深了,我脑子停不下来,不断纠缠在男人、女人、男女关系的问题当中。每个女人都能意识到幻灭是由于男人吗?还有更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如果这本身不是男人的错呢?每个女人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感情失败,但仍旧执迷不悟,是男人的问题吗?如果问题本身不在于现任男友,而是上上次的爱情就该善罢甘休,错误是不是在女人自身呢?”
“我的心绪难平,无法入睡,我的婚姻仿佛我即将离开的车厢。”
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在对待情爱问题时的很大差异。婚姻,还是大多数中国女性情感道路上所追寻的温暖归宿,对于情感和承诺的双重要求,使得她们的道路更加曲折和沉重。正如该剧制片人所说,“我们也有对自己的要求:参照不等于抄袭;转化并不意味着模仿。《欲》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里面涉及了很多‘性’的话题。这一点在我们的片子里就不会有过多的直接展现,我们要考虑到国情,我们重点已由‘性’转到了‘情’上”。[10]“我们会处理得很东方,激情戏不会用画面表现,但观众会看明白,我们谈得更多的是精神的东西。”[11]诚然,假使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们借着《欲望都市》的名义,硬生生地打出“女人”和“性”这个吸引观众眼球的风幡,把四个女人和剧情变成娱乐大众的花瓶和清宫画,那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模仿,仅仅胜过画面质量糟糕、翻译离天隔地、字幕错误百出的盗版。
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都市女性轮番叙述着自己以及闺中密友遭遇的各类情感问题,四个女人都充满个性而又情路跌宕,她们略带夸张的、层出不穷的情感故事里包罗着当今这个日渐多元的社会下现代人恋爱生活中千奇百怪的形态,表现了人们在情感中的挣扎,也透射着都市女性的些许无奈;同时也时不时地挥舞着女性主义的旗帜,宣扬着女性对于美丽、独立以及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实际上,它套用了《欲望都市》的主题和题材,其间的内容完全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单身男女生活的写照,故事凝练,戏剧性强,大段的人物对白发人深省,也带有幽默和悲伤的双重色彩,是境外电视剧本土化较为成功的作品。
此后,根据热门剧集《绝望主妇》改编的《美丽主妇》又登上中国电视荧屏,展现着中国主妇与美国主妇不尽相同的美丽与哀愁、幸福与烦恼。此外,层出不穷的“中国版《越狱》”“中国版《迷失》”总会在这些境外电视剧来到中国内地不久以后涌现出来。当然,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别、文化传统的差异,对于这些境外热播剧的题材挪移,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中国创作者的才智。“中国版《越狱》”绝不可能是一部大量涉及暴力和司法体制黑暗面的作品,“中国版《迷失》”对于人性的刻画也不可能十分残酷和赤裸裸。如果能将这些题材本土化成功,对于中国电视观众而言也不失为一桩乐事。
由近年来的题材挪移现象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创作与境外作品的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技巧也越来越娴熟,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同一题材可以发掘出大量的可表现内容,由此可见,中国内地电视剧缺少的并不是生活来源,而是表现的途径与方式,以及一触即发的创新精神。
与题材的借鉴相应,中国内地的电视剧创作也会积极地吸取他国电视剧个性鲜明甚至前卫的电视剧表现方式,而且随着境外电视剧传播速度的加快,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尝试也越来越紧跟潮流。(www.zuozong.com)
例如,《好想好想谈恋爱》就借鉴了《欲望都市》中的叙事方式,并且作出了一定的变化。《欲望都市》以女主人公之一——凯莉一人旁白的形式介绍每一集中四个女人的各种奇遇。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则让四个女主角轮流充当旁白,借由大段旁白来表达对很多情感问题的探讨,这样的改变同样很适合思索探讨性的主题,并且显得更为新鲜。
在突破性的视听语言方面,美国电视剧《24小时》在中国内地流传后,2003年,中国导演管虎拍摄了带有实验性质的电视剧《七日》,描写在七天内警方破获一个假钞走私大案的过程以及围绕案情的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故事。从这部电视剧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都能看出该剧受到《24小时》的启发和影响,一个画面中经常出现的多个镜头,不同空间、同一空间里的不同角度,每一刻发生的惊险情状,强烈的纪实感,都是受到《24小时》启发后的尝试。显然,这种模拟现实时空的叙事方式对于最大限度地传递紧张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涉案剧创作中也是新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未能被广大的中国观众所接受。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而言,如前文所述,他们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收视习惯来判断一部电视剧的好坏,目前的欣赏状态还处于一个以“低智能”为主,向“智能”发展的状态,电视收视中的浅参与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重视觉、忌头绪多、忌情节过快等。《七日》的原型——《24小时》虽然已经是一部相对成熟的警匪剧,但是它的突破性屏幕叙事在中国以女性、中老年、中低等受教育水平、中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观众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力,因此,作为它的“本土化”翻版,一部线索繁杂且漏洞较多的、不得要领的翻版显然是不能取悦观众的。
但是,《七日》之所示没能取得成功,其原因并不能大部分归结于中国观众的鉴赏能力不高,因为2006年《越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说明了观众欣赏状态正朝着“智能”的道路前进,因此问题还是在于创作本身。
首先,在创作中,由于过于追求前卫表达方式而忽略了电视剧创作中对于剧情、情节的基本设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很多观众在百度网的“《七日》吧”中纷纷发帖批判其剧情的牵强附会和漏洞百出,认为这是导演管虎有史以来最差的一部作品。整个电视剧在追求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的同时似乎忽视了对于剧情“密针线”的追求,因为缺乏严密的逻辑,使得相对割裂的空间叙事和相对局限的时间叙事将故事拆解得四分五裂,让观众陷入一头雾水。
其次,该剧对于前卫的荧幕叙事方式的借鉴和模仿不得要领、不够成熟。在借鉴境外电视剧的时候,该剧没有真正地揣摩其表现手法的特殊性和长处,并未掌握其“精髓”,而是为了求新、求突破而套用照搬,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没有与中国电视剧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以上种种,使得这种借鉴不成功。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成功的尝试对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步登天并不可行,只有屡次的尝试、失败,失败、再尝试,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和进步的可能。
在研究境外电视剧时我们有一种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摸索中国内地电视剧的特征比摸索任何其他国家电视剧的特征都要困难,因为中国电视剧种类太繁多,其价值取向和表现内容太丰富繁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太明显。你可以说它多元,也可以说它无章,但是它确实没有一个系统的架构,也没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和线索,这对创作显然是没有好处的。虽然中国多年来创作出的优秀电视剧无论在艺术造诣还是拍摄品质上都毫不逊色于他国作品,但是不容否认,大量的作品水准还有待提高。正如许多创作者已经发现的那样,境外电视剧中大量优秀作品的新鲜创意和屏幕表现形态,不失为值得借鉴的生动案例。
有自己的历史源头,也有未来的发展潜力,中国电视剧如何“融会东西”并贯穿历史、投向未来?
答案可以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一句话:“仍其体质,变其丰姿。”保留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特点,融入他者的先进经验,从而充实自己、壮大自己。“任何一种文化上的创新都包含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其一是对于自身传统的反叛与继承,其二是对于对话的‘他者’的批判与借鉴。”[12]因此,批判地传承和批判地借鉴是“融会东西”的两个条件。
“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先辈说过的话,今天依然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的水土长不出完全美国式的树木,也结不出日本式的果实。“岁月可以改变,民俗也可以与时俱进地加进一些新的东西,甚至对历史也可以重新加以审读,但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综合起来而形成的‘水土’的核心部分却极难改变。因为它已经‘内化’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族群的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之中。”[13]对于电视剧而言,本民族文化价值观中的优良传统是它需要保有的“体质”所在。
中外电视剧的会通,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国内地电视剧对于境外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对于质量参差不齐的中国内地电视剧而言,它们在境外优秀电视剧身上看到的闪光之处和受到的启发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优秀的、先进的东西往往能够映射出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与融通中学习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实现中国电视剧品质的提升,是中国内地电视剧借鉴他者的最终目的和境外电视剧的价值所在。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中西电视剧文化的会通大多从模仿开始,在此过程中,有很多是没有理解的、不带批判和扬弃的会通,是一种貌似前卫、“西体中用”式的教条式会通,表现形式多为简单的“横向挪用”。中国创作者们需要做的课题是研究清楚中国的现实土壤,而后再以精心的培育让外国的“种子”在其中茁壮成长并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树”。显然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做得还很不够。
而且,就学习的部分来说,学习态度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在中外电视剧会通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成功的典范,也能发现大量不能“融会贯通”的例子。原因就在于,由于急功近利,很多时候中国的创作者向外所取的是“鱼”而非“渔”。借鉴了内容和形式的外壳,而没有去借鉴他者先进的创作理念并培养自己推陈出新的创造力。目前的状况是许多中国电视剧创作者习惯性地在走一条历时追逐之路,他们固守着中国社会生活丰富的宝藏却鲜有创造力去挖掘、去雕琢,在借鉴与学习的道路上似乎丧失了自己的原创性,甚而至于将借鉴当作创作中省时省力的捷径。这些都违背了追求会通的真正目的。
遗憾的是,“会通”一词其实应该表达的是“相互”的意思,但是,在中国电视剧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优秀作品能够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看到在中外电视剧的会通问题上,大多还是“西体中用”的单向学习。
在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改编自香港导演刘伟强作品《无间道》的美国影片《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多项殊荣,在其叫好又叫座的强大声势下,《无间道》续集也将陆续被借鉴和翻拍。接着,包括刘伟强的《伤城》和杜琪峰的《放·逐》在内的多部港产电影剧本均被好莱坞购买,将陆续被翻拍成美国影片。这无疑是对华人电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让人思考,中国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成为他国、他人学习、借鉴和模仿的榜样和标本,希望这样的荣耀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出现在中国内地电视剧的身上。
[1] 陈燕妮.美国之后——50位旅美人士的归国之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367.
[2] 苗棣.成长的烦恼——情喜剧在中国[M]//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7.
[3] 苗棣.成长的烦恼——情喜剧在中国[M]//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5.
[4] 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3.
[5] 以上所选台词均出自《我爱我家》。
[6] 苗棣.成长的烦恼——情景喜剧在中国[M]//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4-35.
[7] 李立.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J].现代传播,2004(1):46.
[8] 尼尔,克鲁特尼克.娱乐电影和情景喜剧[M]//徐建生,译.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3:5.
[9] 高鑫.一曲生活的长歌——评巨型片集《京都纪事》[M]//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下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264.
[10] 郑叶.中国版《欲望都市》由“欲”转“情”[N].北京青年报,2003-08-20.
[11] 郑叶.中国版《欲望都市》由“欲”转“情”[N].北京青年报,2003-08-20.
[12] 彭修银,陈云梅.东西互动——东方美学研究的文化环境[J].东方丛刊,2000(3):123.
[13] 张志君.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