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占主流地位的境外华语剧(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占主流地位的境外华语剧(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境外华语剧是以中文作为电视剧对白的境外电视剧,主要由港台电视剧和新加坡电视剧组成。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文化遗产,使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语电视剧在中国内地具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20世纪80年代,港风乍起。从题材到拍摄手法,香港电视剧的整体风格是境外电视剧中最为统一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梅花三弄》之《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同样延续了琼瑶剧一贯的创作风格和高收视率。

占主流地位的境外华语剧(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境外华语剧是以中文作为电视剧对白的境外电视剧,主要由港台电视剧和新加坡电视剧组成。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文化遗产,使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语电视剧在中国内地具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就港台电视剧而言,如同宋词中“大江东去”的豪迈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香港电视剧一贯具有“硬朗”“昂扬”的特点,台湾电视剧带来的则是浓厚的文艺气息,这从电视剧的剧名就能看出,譬如《天地男儿》和《几度夕阳红》。

20世纪80年代,港风乍起。1983年,《霍元甲》播出,引发收视热潮,“霍氏迷踪拳”的招数和“力败俄国大力士”的桥段成为全国观众的热门话题。其后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都是香港电视剧最初登上中国内地荧屏的经典之作,霍元甲、陈真、许文强、冯程程、郭靖、黄蓉……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此在中国内地电视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随着这几部剧集的热播,大量的港剧走入了内地观众的视野:《十三妹》《天龙八部》《楚留香》《万水千山总是情》《京华春梦》《猎鹰》《警花出更》《武则天》《秦始皇》《流氓大亨》《赤脚绅士》《绝代双娇》《法网柔情》《上海大风暴》等等,其题材大致为武侠、警匪、家族恩怨和历史剧。不管是武打、枪战还是辩论,激烈的戏剧冲突是香港电视剧的最大特点。

进入90年代,大量更为精良的香港电视剧被引入内地,《义不容情》《我本善良》《火玫瑰》《巨人》《人在边缘》《大时代》《第三类法庭》《胜者为王》《笑看风云》《刑事侦缉档案》《妙手仁心》等现代题材剧目成为屏幕主流,它们仍然保持了一贯的“刚中带柔”、以情节取胜的风格。香港电视剧几乎都是由香港两大电视制作集团——无线(TVB)和亚视(ATV)创作的,制作班底较为稳定,编、导、演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从题材到拍摄手法,香港电视剧的整体风格是境外电视剧中最为统一的。就题材而言,以广受观众欢迎的职业剧为例,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套路:此类剧集融时尚、悬念、言情、娱乐于一体,多以警察律师、医生、消防员等职业为表现对象,剧情通常围绕主人公的工作生活而展开,让观众了解到更多专业部门的特点。香港电视剧一直都有偏爱司法题材的传统,在此类题材的挖掘过程中,从最初的“CID(刑事调查部)”细化到各个部门,重案组、扫黄组、缉毒组、反黑组、特遣队、交通部、鉴证科、飞虎队、投诉科、商业罪案调查科……可谓应有尽有。

90年代末至今,除《天地男儿》等现实题材电视剧外,香港电视喜剧在内地电视屏幕上大量出现,《金装四大才子》《锦绣良缘》《醉打金枝》《皆大欢喜》等大批古装和现实题材喜剧赢得了很好的观众缘;而香港回归后,由于进入内地取景拍摄更为便捷,从世纪之交至今,香港电视剧的场景更壮阔,规模也更大。除了大量本土现实题材电视剧之外,《金枝玉孽》《汇通天下》《火舞黄沙》等表现宫廷斗争和家族矛盾的大型古装题材电视剧引领一时风骚。其中,2004年出品的《金枝玉孽》更是创下了香港电视剧近年来在内地和亚太地区的高收视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它标志着香港电视剧近年来制作水平的一个高峰。

一边是历史风云、江湖侠义以及职场拼搏,一边则是“昨夜星辰昨夜风”“几度夕阳红”和“春去春又回”的情思。从1984年开始,中国内地观众开始享受台湾华语剧的味道。最早登上内地屏幕的是《一剪梅》,伴随着幽怨动人的情节,其同名主题歌也风靡了大江南北。接着,带有温馨乡土气息的《星星知我心》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昨夜星辰》和《情义无价》为台湾文艺剧在中国内地的兴起奠定了最初的观众基础。其后,“琼瑶”这个名字风靡海峡两岸,“琼瑶剧”成为台湾电视剧乃至华语剧中重要的一支。1986年琼瑶从电影界转入电视界发展,其作品引领了台湾文艺剧的风潮,这股风潮也对内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度夕阳红》是中国内地观众收看到的第一部琼瑶剧,观众很快被剧中的凄美爱情打动,《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庭院深深》也都是这一时期内地观众所看到的琼瑶剧。很快,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加深,琼瑶剧开始选择在内地拍摄,“六个梦”系列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婉君》一出,轰动一时,《哑妻》《雪珂》《三朵花》《望夫崖》《青青河边草》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期,《梅花三弄》之《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同样延续了琼瑶剧一贯的创作风格和高收视率。直到1997年《还珠格格》的轰动,《情深深雨濛濛》以及《还珠格格》续集的陆续推出,“琼瑶剧”也逐步由引进剧转变为合拍剧。

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琼瑶剧的热播,喜剧《家有仙妻》《追妻三人行》以幽默搞笑的风格和浓郁的台湾现代都市风情成为内地观众电视餐桌上的一道开胃美食,同一时期,以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为背景的《京华烟云》《京城四少》《八月桂花香》《春去春又回》也是当时广受欢迎的台湾电视剧。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在内地掀起一股“白蛇”热,民间传奇故事《白蛇传》得到了一次广泛的普及。1993年,台湾“华视”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推出了大型古装剧《包青天》,剧中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和除暴安良、不畏艰险的主题大受观众喜爱,一时间好评如潮,在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地区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整部剧边拍边播,两年间共播出41单元236集,堪称经典。(www.zuozong.com)

90年代末,火热多年的琼瑶剧由于主题的模式化已不复当年的轰动,而这一时期的现代或古装剧也并未有特别优秀的作品出现,台湾本土电视创作一度陷入萧条。日剧的兴盛使得台湾的电视制作人开始寻求新的突破。2001年拍摄的《流星花园》是席卷整个台湾社会的“哈日”文化的典型代表,该剧将一部著名的日本漫画故事搬上屏幕,以台湾社会为背景,以原著的日本姓氏命名角色,通过符号游戏的转化,表现出离奇的剧情。一时间,偶像组合“F4”的四个“花样美男”俘获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地区大量被称为“e时代青少年”观众的心,形成了一股旋风,也确立了青春偶像剧在台湾电视制作中的主导地位。而在这个时候,由于许多青少年家长的呼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途叫停了这部“鼓吹校园恋情、校园暴力和物质追求”的电视剧在内地的播出,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丝毫没有减弱青少年观众对于台湾偶像剧的热诚。接着,《薰衣草》《爱情白皮书》《斗鱼》《战神》《求婚事务所》等一大批偶像剧出炉,逐渐夺回了台湾电视剧的部分市场,如今的内地电视市场中,可见的台湾华语电视剧大多为偶像剧。

总的来说,从《霍元甲》至今,港台电视剧在中国内地的荧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较其他来源引进剧在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播出中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1997年,国产电视剧市场开始滑坡,港台电视剧以强劲势头大规模进入,各电视台将港台剧作为王牌。到了1999年,港台剧横扫千军,占据了内地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1999年春节前后更是出现了全国18个上星频道同时播出香港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热闹场面。”[1]“2002年,港台电视剧占全部播出部数的53.6%,占播出频次的64.4%。”[2]

除却香港电视剧和台湾电视剧两个重头部分外,内地观众自有引进机制以来能够看到的另一支华语电视剧潮流就是新加坡电视剧,它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最盛,许多剧集甚至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如《天涯同命鸟》《人在旅途》《调色板》,都是当时极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终身困在命运的命运,无边黑暗,夜色茫茫”,“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城市生活中你我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城市生活中总会有些挫折,你要学习默默承受”等主题歌至今为人们所熟悉。此外,《雾锁南洋》《君子好逑》《绝代双雄》《怒海萍踪》《窈窕淑女》《出人头地》《烈火青春》《亲心换我心》《三面夏娃》《生活歌手》《霹雳红唇》《烈焰焚情》《法网情天》《金色珊顿道》《情思万缕》等等也都深入人心。新加坡电视剧的情节模式和香港电视剧有一些接近,剧情涉及江湖仇杀、家族恩怨以及都市情感生活,但剧情不似港剧那样类型化。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文化熏陶下的南洋风情,不同的国度、共同的文化源头和语言使得中国观众可以很快接受和认同它们。

9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都市题材外,古装武侠题材大量出现在新加坡电视剧中,《莲花争霸》《塞外奇侠传》《昆仑奴》《东游记》等,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涌现的。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日益多元,近些年国内观众能够看到的新加坡电视剧已经大为减少,直至2006年,阔别国内观众多年的新加坡电视剧《家事》和《有福》登上央视八套的《海外剧场》,但依然没有改变其在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难觅踪迹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