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恢复和重建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

恢复和重建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新组建国家科委1977年9月,国家科委正式恢复,方毅出任国家科委主任。改组中国科学院领导班子1977年1月10日,国务院领导接见中国科学院负责人王屏、刘华清,宣布党中央的决定:任命方毅为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副院长。1978年3月7日,经中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方毅、李昌、周培源、童第周、胡克实、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恢复和重建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

1965年以前,国家科委在我国科研管理体制中的主要职责是行使对全国科技的统筹决策、规划、管理的政府职能;国防科委负责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全国国防科技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技界的群众性组织。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级科委、科协领导机构受到严重冲击,陷于瘫痪。仅存的中国科学院也被“造反派”夺权接管。“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为尽快使科学技术事业恢复元气,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央决定重新组建国家科委等机构。

重新组建国家科委

1977年9月,国家科委正式恢复,方毅出任国家科委主任。党中央规定新的国家科委的任务为8项:

(1)调查研究有关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2)组织编制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

(3)组织需要各部门参加的重大科研任务的分工与协调工作;

(4)组织重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的鉴定、奖励和推广应用;

(5)研究与组织解决科技队伍的培养提高和管理使用问题;

(6)研究并组织解决科研工作中的情报图书、仪器、设备、试剂等条件问题;

(7)组织争取尚在国外的专家回国和安排他们的工作,聘请外籍科学家短期来华工作或讲学;

(8)组织协调对外科学技术交流活动。

改组中国科学院领导班子

1977年1月10日,国务院领导接见中国科学院负责人王屏、刘华清,宣布党中央的决定:任命方毅为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副院长。1月25日—2月16日,方毅主持召开了院党的核心小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①夺回被“四人帮”帮派骨干篡夺的领导权。②各所要对为数不多的参与阴谋活动的一批骨干展开工作,争取他们尽快转变立场,深入揭发和交代问题。③加强专案审查工作。专案工作要与群众性的揭发、批判和斗争相结合。随后,全院展开深入揭批“四人帮”及其在科学院帮派骨干的斗争,为科学院的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6月22日—7月7日,方毅主持召开院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院属各单位负责人以及中央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局的负责人。会议主要议题有:①把揭批“四人帮”的运动搞深搞透;②尽快把科学研究搞上去;③以实际行动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方毅指出“四人帮”给科研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在一些重要的新技术领域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基础理论研究的许多领域处于停顿状态;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科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科技队伍“青黄不接”;科研设备和实验手段相当落后;学风被破坏。为恢复科研工作秩序,决定采取一些重大措施:①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②重新建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③各单位设置一名专管后勤工作的副所长;④科协和各专门学会要逐步恢复;⑤加强各所的研究室,选择具有一定条件的科技人员任室主任和课题组长;⑥建立各类人员的考核制度;⑦通过试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⑧对学非所用、安排不当的科技人员,要逐步予以调整;⑨对受审查未做出结论的人员尽快做出结论,结论不当的予以复查改正;⑩保证科技人员每周六分之五的业务工作时间。会议决定取消院所两级革命委员会,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

197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通知,将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改为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郭沫若为党组书记,方毅为第一副书记,李昌、胡克实、武衡为副书记,钱三强等10人为党组成员。1978年3月7日,经中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方毅、李昌、周培源、童第周、胡克实、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8年6月,中央批准任命郁文为秘书长。郭沫若院长于1978年6月逝世,1979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方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哲学社会科学部为基础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建院后,先后组建了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至1956年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时,已有哲学、经济、考古历史、近代史、语言、文学7个研究所,后来又建立外国文学、民族、宗教、法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自然科学史和情报等8个研究所,是全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1960年后,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1977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任院长。

恢复研究生制度,筹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7年8月5日—13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根据8月8日科教座谈会上邓小平的讲话精神,9月5日,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暂定规模1000人。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提出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筹办研究生院。月底,报告获得批准,国家决定在科学院所属的66个研究所和4所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科学院于10月发布消息,计划在11月15日—12月31日报名。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鉴于科学院之外的其他高校也相继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1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将1977年和1978年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合并进行,统称为1978级研究生。1977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严济慈任院长,马西林任党的领导小组组长。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研究生院。10月9日,首届研究生开学,共招收1015人,其中130人专学外语准备出国。中国科技大学另招收研究生107人,其中选派出国留学研究生25人。

恢复学术委员会制度(www.zuozong.com)

1955年起,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普遍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学术委员会完全停止活动。1977年院工作会议后,科学院决定在院、所两级建立学术委员会。物理所率先重建了学术委员会,聘请了17名所内委员,7名所外委员,组成学术委员会。该所还拟定了《学术委员会试行条例》,规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任务是:对研究所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科研成果的评议和鉴定,对开展所内外和国内外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培养、考核科技干部和研究生;讨论院、所领导交议的其他有关学术问题。9月24日,这个《试行条例》经院务会议通过后,转发院直属各单位参照执行。院学术委员会筹备组在周培源、严济慈、钱三强等领导下,开展了恢复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工作。1978年正式成立院学术委员会,由钱三强副院长直接领导,顾德欢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1月恢复学部活动后,院学术委员会相应撤销。

恢复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晋升制度

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将数学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杨乐、张广厚由研究实习员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此后,由院学术委员会筹备组负责开展对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到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在京部分研究所又提升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255人,其中越级晋升的有24人。技术职称的恢复,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推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表明对知识分子劳动的承认和尊重。1979年,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工程技术农业、编辑、外语、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暂行规定,全面恢复了技术职称制度。

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的恢复与拓展

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门和重点高等院校,要集中力量,恢复、加强和新建一批急需的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在中央和各地方、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收回和新建科研机构工作。一是将“文化大革命”中科学院下放给地方和产业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或完全下放的科研机构收回,改为院直接领导或双重领导以院为主。二是新建少量急需的基础科学和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此外,接收黑龙江工学院、浙江大学、成都工学院3所大学,并将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到1978年底,院属科研机构从1977年的65个增加到110个,院属工厂由6个增加到9个,院属大学从1所增加到4所。还成立上海、成都、新疆、兰州、合肥、广州、沈阳、长春、武汉、南京、西安、昆明等12个分院。全院固定职工人数从1977年的5.4万人增加到近8万人。由于事业规模发展过快,为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和人员结构的不合理,1979年5月,对近40个要求回科学院的科研机构采取了慎重态度,有选择地予以接收和重组。从1981年起,浙江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不再隶属中国科学院。

增补283位新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和1957年分两批选聘了190位自然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3的学部委员已经去世,其余的2/3平均年龄超过73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亟须把优秀科学家增选到各个学部来。1979年1月15日,中央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1979年5月17日—21日,钱三强副院长主持召开各学部常务委员联席会议,拟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补办法》,后经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呈国务院批准。7月10日,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的报告,科学院立即向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以及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并附上学部委员候选人的推荐书,正式开展增补工作。

1980年10月26日,各学部对学部委员直接推荐以及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按组织系统遴选的996位有效推荐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选出283位新学部委员。其中,数学物理学部51人,化学部51人,生物学部53人,地学部64人,技术科学部64人。1981年3月23日,国务院批准283名增补学部委员名单。经过增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总数达到400人,平均年龄为62.8岁。其中,50岁以下者有18人,年龄最低者41岁,女学部委员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15人。学部委员分属全国25个部门,专业范围更加广泛。

召开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1年5月11日—20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大会的332名学部委员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44所高校和114个研究单位。

方毅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中总结了中国科学院自粉碎“四人帮”以来的工作情况,宣布全院工作已转移到以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草案)》。《章程》首先明确“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是: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解决国家建设中重大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关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以学部委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是学部委员大会闭幕期间的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在其成员中推选院长一人,副院长若干人;学部是学术领导机构。

全体学部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了由29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选举严济慈、李昌、吴仲华为主席团执行主席;推选卢嘉锡为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钱三强、胡克实、冯德培、李薰、严东生、叶笃正为副院长;任命郁文为秘书长。

制定《中国科学院1986年至2000年科学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部署,在1983年1月29日—2月6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对规划工作进行了安排。3月4日,组建规划工作班子。4月29日,院聘任35个专题组及3个分组的组长,由组长召集以中年科学家为主的专题组开展工作,参加规划专题研究工作的共有400多位科学家。

1983年,中国科学院主要进行关系全院的战略问题研究,500多位科学家提出的意见被编发成12册《专家建议摘要》。10月,院主持召开了规划专题组汇报交流会。为配合编制规划,计划局还编印了18期《科研规划参阅资料》。在1984年底完成的《中国科学院1986年至2000年科学发展规划规划》中,战略重点包括3大类8个方面:第一类是围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重大、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领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资源与环境科学能源与能源科学技术3个方面。第二类是与“新的技术革命”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学技术、材料与材料科学、其他有关技术科学等3个方面。第三类是基础科学领域,归纳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两大方面。

1984年1月5日—12日,第5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举行。方毅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讲话,宣布将学部委员大会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人选不再由主席团推选,改由国务院总理提名,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任命。

卢嘉锡院长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严东生副院长作中国科学院长远规划的介绍。600余位与会代表就两个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就修改《中国科学院试行院章》提出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