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现代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后现代主义则是反主体性的,在后现代境遇里,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

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思潮、流派和“主义”的兴起及其特征,都是经过与其关系密切的前一思潮、流派、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的。所以要说出后现代的特征,也应从与它相对应的现代主义的比较中才能获得。我们可先参照一下几位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对后现代所下的定义或作出的某些规定,就不难找到后现代文化审美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了。

利奥塔曾说过:“用极简单的话来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态度无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而科学进步反过来预设了怀疑。”[4]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后现代是对“元叙事”的怀疑,而且指出了这种怀疑恰恰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在艺术创作中,他认为后现代正在传达一种不可表现之感,“后现代应当是这样一种情形:在现代的范围内以表象自身的形式使不可表现之物实现出来;它本身也排斥优美形式的愉悦,排斥趣味的同一……它往往寻求新的表现,其目的并非是为了享有它们,倒是为了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表现之感”。所以,后现代艺术家作家不受制于已经确定的规则,“于是,艺术家和作家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以便规定将来的创作规则”[5]。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利奥塔才认为:“一部作品只要一开始是后现代的,那就会具有现代性。照这样理解的后现代主义在其最终目的上并不是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因而这一状态是稳定不变的。”[6]换言之,对现代性追求才是稳定不变的。因为在他看来“现代美学是一种崇高的美学,尽管它也是一种怀旧的美学”[7]

同样,伊哈布·哈桑也认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是由铁障或长城分开的”,他说:“在我看来,我们都同时可以是维多利亚人、现代人和后现代人。”[8]但他又指出:“后现代主义总是毁弃他人已建构之物。”[9]而且具有某种语义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我指下面这些各种不同概念所共同勾勒的一个复杂范畴: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仅变形一项就统摄了当今许多自我消解的术语,如反创造、分解、解构、消解中心、移置、差异、间断性、分裂、消隐、消解定义、非神话化、零散化、反正统化——还不用说反讽、断裂、无言这些专门术语。通过所有这些符号,一种强大的自毁欲影响着政治实体、认识实体以及个体精神——西方的整个话语王国。”[10]正因如此,所以他才认为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派相反,后现代“更少对大众文化以及它处身其中的电子社会嗤之以鼻,因而也就鱼龙混杂而包容了那些通俗的作品”[11]

而拉什则是通过他的“去分化”理论来界定后现代的。他在《后现代社会学》一书中说:“如果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分化的过程的话,那么,后现代化则是一个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过程。”他所讲的“去分化”,即指一种“自律性的规定”消解了,如“审美领域开始将理论和道德—政治领域加以‘殖民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断裂”,进而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消失,“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明确的界定也随之模糊[12]。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言之“削平”。它的具体指向就成了丹尼尔·贝尔所说的:“今天,现代主义已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反叛的激情被‘文化大众’加以制度化了。它的实验也变成了广告和流行时装的符号象征。”[13]

尽管上述几位有影响的理论家对后现代的界定所侧重的角度不同,立论也不完全一致,但他们的趋同性也是明显的,而且,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规定和描述,也都是通过与现代主义作比较而产生的。根据这些趋同的见解和后现代文化的客观反映,我们可以将后现代的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所提出的“中心”。它要求消解中心和所谓二元对立中的本质的“逻各斯”,这样,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张扬主体”、“拯救人性”、“自我价值”等,在后现代中被击得粉碎。但后现代主义并非在现代主义之后,它所反对的是一个既定的现代主义模式,可能迎来的是一种“凤凰涅槃”后的新现代主义。

第二,现代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后现代主义则是反主体性的,在后现代境遇里,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后现代主义特别反对那种被视作神圣的绝对主体,而倡导将人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凡人。所以,后现代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乃至“他”的不确定性。有些后现代理论家也非常肯定和推崇原创性,有时也强调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感性的意象。(www.zuozong.com)

第三,现代主义美学是一种崇高的美学,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则是消解崇高的具有破坏性质的所谓“后美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桑才会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一场“摧毁运动”。它倡导突出那些“不可表现之物”,推崇多元化、零散化、非神话化,并与商品经济十分合拍,打上了大众消费的印记。现代主义文化中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高雅”指向,后现代主义文化则注定是非精英的、通俗的,乃至流行的,因而也是“媚俗”的。但它在世俗生活的情景中又提倡家园感、亲情感的可贵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此而言,各种不同视点的后现代理论又是有区别的,甚至是有矛盾的。

第四,现代主义仍看重种种现存的等级制和权威性,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是,它要改变一种既定的等级和权威,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权威主义,从根本上反等级制度的,所以,它要求削平,既反对思想权力话语,也反对所谓“专家理论”的权威性。提倡自由,提倡开放的民主氛围和文化共享,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垄断和霸权,也反对人类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自然的无止境掠夺。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精神”、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又倡导生态平衡和反对破坏自然的原生态,认为无论是经济的、消费主义的还是性别的差异都应得到平衡,互相间要尊重,既不能贬低自然,也不能贬低女性。

第五,后现代主义在反理性上比现代主义走得更远。现代主义虽也有反理性的成分,但它在反古典理性时,又建立起自己的模型建构,所以它的本体论仍是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因为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它的模糊、异端、变形、散漫性表现为解构现代主义的模式,所以,其本体论往往也不确定,甚至表现为反本体论,关心的往往是过程,是感性的直接把握,放弃了对永恒、上帝、灵魂等终极问题的追寻。

第六,现代主义哲学仍看重启蒙和救赎,推崇人文精神的启蒙和自我存在的觉醒。后现代主义则不理会启蒙主义和精神救赎,也打破工具理性启蒙,强调文化的差异性以冲击理性思维的共通性、整体性,并常常嘲弄所谓“神话”和理性标准。所以,后现代理论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并强化身体文化的作用和从游戏中回归本性的可能性。同时,也肯定了民间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生命力。

第七,现代主义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充满了形而上的哲理,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则以颠覆、消解现代主义的“元叙述”和正统为己任,所以,它一方面承认科学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往往以形而下的特征来显示出后色彩的边缘性、另类性,如叙述呈发散形,故事是拼贴或“戏拟”了的,甚至是完全反历史主义的。这种非逻辑、无序性的表现必然导致无深度可言,乃至出现“零度”、“负深度”的泛滥。但与此同时,当今的后现代又显示出转化与重组的迹象。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对古典主义、传统的现代理性和僵化的思维模式,的确有着一种批判功能,它的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要求文化的共享和形式的多元化,本身也是现代性进程的要求。但如果完全取消权威话语,只解构而不结构,反中心、反历史、反本体、反主体,一切都变成非理性的形而下,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无秩序、无规则、无意义可言,制造出来的则是混乱、零碎,乃至低级趣味和无政府状态。所以,许多西方学者都已指出了它的病态的一面,正因为这样,在西方它已转入低谷。而在中国,它虽成了文化讨论的热点,但说到底,它只能成为哲学探索的一个契机,一种新的挑战话题,或成为大众文化在世俗审美中的一种参照,电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创新的形式借鉴,而绝不会成为主导意识或主流文化的依据。

然而,由于开放和商品观念的深入人心,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现象又必然会渗透至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而这正是当代审美文化和电影艺术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