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十分复杂,现在,让我们以孙犁和刘翔作一个具体的比较分析。一位是文坛著名作家,一位是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冠军;一位满怀忧伤离开了人世,一位以全新风采崭露头角。他们的精神面貌可以为我们的理论作出最好的诠释。
1.孙犁独凄凉
写过《荷花淀》的孙犁是2002年去世的。但早在1987年,孙犁在《告别——新年试笔》就开始作着与人生告别的准备。1990年2月,在春节的鞭炮声中,他在《记春节》中却感到“欢情已尽,生意全消”。1993年,当他接到出版社送来的《孙犁文集》珍藏本,“忽然有一种满足感也是一种幻灭感”,他觉得这一套印刷精美绝伦、装饰富丽堂皇的书是“我的骨灰盒”。1995年1月,他在《甲戌理书记》中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绝望心情:“故园消失,朋友凋零。还乡无日,就暮有期。哀身世之多艰,痛遭逢之匪易。隐身人海,徘徊方丈,凭窗远望,白云悠悠。伊人早逝,谁可告语。”正是在这种心情下,孙犁在编定了自己最后一本作品集《曲终集》之后,宣布封笔了。
晚年的孙犁有太多的伤感。在身体条件还许可的情况下却不再读书,不再写作,不再接待客人。他不拆来信,更不回信。他甚至不理发、不刮脸,每天对着天花板枯坐。在医院的病床上静卧了5年之后,2002年7月11日,孙犁终于告别了人世。
对于令人尊敬的文坛前辈,我们不能过分苛求这样一位身心交瘁的老人,我们不忍心再加议论。但是作为历史借鉴,对孙犁最后的人生终结方式,人们还是要作一个总结:“孙犁悲剧性的结局同他孤僻内向、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同他具有较重的小农意识有关;也与他晚年的思想方法的偏执有关。他未能与时俱进,未对自己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些传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所以最后落得个‘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20]
孙犁的《荷花淀》写得何等清新秀丽,能说他的性情没有受到审美的陶冶吗?问题在于人们的早期经验、包括青壮年时期的审美活动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凝聚融入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评价和行为规范,必然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诱导人们形成特定的个性,成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农意识的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固性或保守性,在社会生活和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可能导致对新形式的排斥态度,阻碍审美能力的发展,并使原有的性情向消极的方面发展。
当人的审美情感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形成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孙犁晚年的悲观、自闭,与他的审美情感、道德认识未能与时俱进有关,表现为社会能力的退化。人的能力具体说包括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自然能力是人的全部能力的基础,主要有体力、智力、情感和意志能力。为了使人的自然能力得到发展,还必须有社会能力的发展作为保障。社会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能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要摆脱狭隘性,以开放的胸襟充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
所谓审美的人生态度,就要求把人生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审美化。生活中有许多不美的甚至丑的东西,审美并不给人一种海市蜃楼式的虚幻幸福,在审美中也可能体验到痛苦、忧伤,但人生却应当是美的。所以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并热爱它。审美能够以非常之智慧,洞观宇宙人生本质,知道人生与苦痛不能相离,故而以超功利的审美方式获得精神解脱,在心灵的裂变中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悟到人生幸福的真正所在。生活作为一门艺术,有许多欣赏角度和创造原则,但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准则,就是由罗马哲学家马尔卡斯·阿里流士给出的一句话: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以积极勇敢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思考生活,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掌握这一重要准则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来领略、欣赏生活。
2.刘翔何辉煌
关于刘翔的报道中,下面几条值得注意:
“谁也不会想到,21岁的刘翔还是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2001级的大学生。”刘翔在接受高等教育,是以在读大学生的身份去参加比赛的,这使我们想起巴西名将苏格拉底是医生,美国名将刘易斯是工程师,他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参加比赛,还能获得好成绩。这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我国目前的体育制度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入选国家队,经多年训练后参加比赛,当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之后,除了作教练别无所长,还得重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可以想象,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会使刘翔的体育运动间接地得到多少收益。
“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同时他也保持着另一纪录:他是中国奥运会代表团中惟一一位没有伤病的冠军。”“刘翔是个奇迹:他参加田径训练10多年,从没有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过运动创伤。”把满身伤病看作是刻苦训练的标志,同时也证明了这种训练及观点是非科学的。我们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在刘翔这里我们首光感悟到了科学训练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翔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运动只是事业的一部分,我不会只顾成绩而不顾身体。如果身体和成绩要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身体!健康才最重要!’”这是刘翔的运动观念,也是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在某些人的观念中成了发展体育运动就是为了金牌。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在于人民的体质而并不在奥运会金牌之多少,同理,衡量一个运动员的水平并不在他身上伤病的多少。报纸上鼓吹的某些运动员浑身伤病最后拿了块金牌,常使人困惑不解,体育运动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刘翔的爸爸刘学根在刘翔夺冠后透露:平时,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为两小时,就连备战奥运期间也从不‘超时’。”科学的训练方法,每天两小时,赛前也不加班加点,而且没有伤病,这才是当代体育精神,才是科学的观念和方法。
“训练后,刘翔就像其他在校学生一样,看书、上网、唱歌。”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刘翔在业余时间的看书、上网、唱歌,就是我们探讨的身心协调发展的问题。审美以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产品和规律的总结,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使个体能够以一种平衡谐调的心理结构对事物作出正确反应。所谓合格人才,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既具备占领专业前沿的能力,又以审美的方式成为生活艺术家。能够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近年,他的110米栏成绩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是难得的比赛成绩好于训练成绩的竞赛型选手。”[21]比赛成绩好于训练成绩,源自刘翔有一个好的心态。
了解了以上内容,下面一则报道的内容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刘翔受奖时没有流泪。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时候,运动员即使不泪流满面,也要热泪盈眶,所以刘翔的不流泪就使记者在寻找理由:“在奏响国歌的时候,刘翔没有流泪。给他颁奖的何振梁主席却流下了泪水,跟刘翔紧紧握手。颁完奖,他流泪了,刘翔还没有。他已经完全沉浸在刚才的战斗中。”结论就是“完美的战斗,完美的杀气,已经烧干了他的眼泪”。这实在是以记者之心度刘翔之腹。
“刘翔这样总结自己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比赛:‘奇迹!’他没有假谦虚,给了自己很好的褒扬。”[22]具有审美心性的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奥运赛场短距离项目过去黄种人没进过前八名,刘翔就证明给世人看看,“亚洲有我”,“我是奥运冠军”,这是事实,这是实话实说。刘翔在这里打破了假话、大话、空话的陈规陋习,打破了那种在公开场合虚假的言辞套路。
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所选用的字眼总带有一种寓意。孙犁的“犁”字显出一种农业文化的气息,刘翔的“翔”字则带有一种新时代的意味。或许,这种文字感觉与二人的生命表现是一种巧合,但二者相较,“翔”比“犁”就显出更为全面发展的素质。当然,刘翔还很年轻,还要看他今后在人生之路上是如何走法。萧伯纳曾说过的,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3.生命艺术化
宗白华认为,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玩赏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是一个美的境界,不同于其他,与实用功利无关,与政治权力无关,与理性概念无关,与偶像崇拜的神无关。美的王国既使心灵与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
审美使生命艺术化,人生情趣化。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常常在物质上受到拘束,在精神上受到羁绊,是被动的、不自由的。通过审美,人能够超越各类限制对心灵的压抑,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最终实现人性的完善。所谓审美超越,是指对日常生活实利意识的一种暂时的超脱、摆脱,实际指的就是一种超实利意识的审美态度,简言之,就是对实用功利的超越。因而审美生活是一种能够积极影响人的情感、意志,给人以想象、启迪,予人以喜悦、同情,以清新向上、欣欣向荣的气象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审美超越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指对审美快乐自身的不断超越,体现为审美快乐的不断提升。从耳目直观的快乐到心意领悟的快乐,再到理想人格、心灵境界的快乐,对是非、利害、得失、苦乐乃至生死的一种解脱和超越。因而审美生活是一种包含着倾向性理想的生活,使人不断有新的生命在灵魂中诞生,使人不断以新的姿态审视人生、投入生活。
审美超越人生的功利,赋予人生以审美,但审美并不是脱离人世,只是反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抗,反对科学理性的独霸天下,反对沉醉于庸俗商业趣味的市侩习气,等等。为了更好地彻悟人生,更自觉地去追求自由的人生,因而审美生活本质上又是现实的,即凭借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渗透交融,实现生存、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快乐,给予艰难的生存以一种缓解,给予忧患的生活以一种乐趣,给予平庸的生命以一种创造,把需要与奉献、爱恋与事业、快乐与职责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诗意的人生。
审美活动开阔人生视野,增添人生乐趣,打动人的灵魂,激荡人的情感,在心灵的解放与快乐之中,使人的品格、精神得到美化,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伟大推动力量。因而广义的美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的要点就是生活美学。
【注释】
(www.zuozong.com)
[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6页。
[2]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8页。
[3]薛进官、陈树权、刘万朗:《名言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第186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性,1972年,第73页。
[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64~65页。
[6]薄伽丘:《十日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410页。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79页。
[8]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7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页。
[10]列宁:《哲学笔记》,《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1册,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6页。
[11]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12]戚廷贵:《美学:审美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13]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33页。
[14]杨恩寰:《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页。
[16]杨思寰:《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70~471页。
[17]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6页、第21页。
[18]高尔基:《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71页。
[19]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7页。
[20]张学正:《孙犁晚年的心态》,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26日。
[21]刘丹:《刘翔:唯一没伤病的冠军》,载《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8月29日。
[22]陈宏:《给刘翔颁奖何振梁流泪了……》,载《青年报》,2004年8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