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的分析介绍

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美育是人类审美实践的产物。结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的美育具有如下的当代意义。1.培养一代新人,全面和谐发展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仅是个理想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对此,审美活动具有本质性的品格。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因而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就十分复杂。审美的有机整体的反应方式,对于心态失衡的现象无疑具有制衡作用。

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的分析介绍

(三)当代美育的特殊使命

美育是人类审美实践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民族、阶级之间,美育既有客观的共同性和继承性,又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变异性。结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的美育具有如下的当代意义。

1.培养一代新人,全面和谐发展

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仅是个理想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具体说来,美育在实现其根本目的的前提下,最终使人的个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按马克思所使用的概念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等。美育通过审美方式、美感活动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造就完美的心理结构。这种审美心理结构是完美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从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高尚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感觉的解放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独特个性的发展。对此,审美活动具有本质性的品格

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相递增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和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美好理想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审美地掌握世界,培养生活艺术

时代发展到今天,审美已日益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文明显现出要从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力图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前景。

审美教育通过自然、社会和艺术等手段,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使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审美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趣味,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再以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能力推动审美生活的发展。

美的生活、艺术的生活中,人所独有的高级情感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具有健全丰富的情感。只有从情感的陶冶入手,依赖于审美活动长期的潜移默化,才可能在情感上把人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美德的自由人。人的行为动力都来自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6]通过审美活动使异化了的感情得到扬弃,使人性得到复归,也就是对人感情的陶冶和重新建构,使之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审美除了“情”,还具有独特的“理”的价值,审美也是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认识活动以对客观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指归,主体对必然的服从成了最高原则。在审美活动中,人既摆脱了单纯的占有感,又突破了认识理论活动对人的感觉和情感的局限,以全面的感觉占有对象。在当今普遍的浮躁心态下,想要诗意地生活,就需要获得一种审美观照。美感在带给我们愉悦欢乐的同时,使我们从美的角度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不因种种拼搏而迷失本性。这也是人在求真、向善之外,还要爱美的一个原因。(www.zuozong.com)

3.提高民族素质,培育社会性格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实生活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调动着亿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围绕着金钱这一轴心的旋转中重新调整着人与人的关系,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新的道德观念也在重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的生活中将出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生存意识将发生变化,出现彷徨意识、边缘意识。现实本身现出了多元化的原形,如果人们不能适应,就会产生自我价值的失落感,使内心失去平衡。一些人甚至会产生心灵裂变,产生焦虑感。因此,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十分迫切。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两个范畴的区别:“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则,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革命纪律等。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则广泛得多、丰富得多,它包括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领域的各个方面。两者产生和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以及对应的范畴都各不相同。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来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具有历史的超前性,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它只能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产生,具有明显的同步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因而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就十分复杂。

美育通过引导人们领悟审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智力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它的总的目的是培育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队伍,以培养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提高人本身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由此获得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发展。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会同时调动起感觉、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参与,这些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强化,对于思维和心性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美的有机整体的反应方式,对于心态失衡的现象无疑具有制衡作用。现代科技与现代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杨振宁博士在谈到他的学校经历时,特别提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受到艺术思维的不少启发。当代人如果只拥有狭窄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人们通过社会的政治伦理等教育,以及参与社会实践,使个人在维护自己完整性的同时,逐渐地适应社会,使社会容纳个人,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尚未学会自我思考的童年时期的家庭美育,心理发育成长的青少年时期的学校美育,还是个人世界观成熟时期的社会美育,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美育能达到德育本身难以达到的效果。道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质,纯粹理性的知识训练并不能使人达到高尚的境界,高智商犯罪就是明证。而仅从道德上进行说教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自律,否则人世间就不必兴建监狱。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因素贯穿始终,使审美中的意象有机融合,经过审美活动陶冶的中介,可以使人自觉自发地把理性融于感性之中。美育所激发的情感是诱导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因为外在的道德原则、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而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有相通之处,当我们对于事物的善恶评价和美丑评价一致时,或道德理想寓于审美形象时,道德情感则转化、升华为美感。当我们面对生活的烦恼、困难或丑恶时,体现在对象与主体身上的道德冲突就会被审美感悟引领,产生悲剧的壮美情怀,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激起对伟大理想的追求,对崇高品质的崇敬和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从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来看,审美标准、审美理想比道德标准、道德理想更能体现人道性和人民性。因而当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受到历史的局限而违背或滞后于人的精神发展时,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就会起到启蒙和校正的作用。

审美为社会文明提供心理建设即精神文明的基础,使人达到现代社会所寻求的文明程度,使我们最终都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和重塑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每一个人都能以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走进和谐与崇高的自由王国。审美以其特殊的方式影响人、塑造人,有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审美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这种主体性的建设是一项巨大而意义深远的工程,它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相应的美学研究却未能同步深化,这就自然地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