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本身与本体论,本体的概念的分析

审美本身与本体论,本体的概念的分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与本体相当的概念是On或Being。本体论是研究事物“有”本身的学问,它寻求事物最初的根源与最高的原因,属于哲学。最高的本体论是研究宇宙本体的,其次是研究人本体的。过去的美学概论,常将“审美本身”与“美本身”混为一谈。这些审美形态有共同的相通之处,这共同的相通之处,正是审美本身。因为美是审美的中心范畴,所以美学家们格外重视美本身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对美本身的研究取代了对审美本身的研究。

审美本身与本体论,本体的概念的分析

第一节 本体的概念

本体,在中国哲学中包含根源与实在两个意义。关于“本”,与之相对的是“末”;“体”与之相对是“用”。将“本”与“体”合为一个词,它就兼有根源与实在两者,并且还具有目的、主体的意义。在西方,与本体相当的概念是On或Being。中国汉语“本”“体”原是分用的,为了翻译On或Being将“本”与“体”合为一词。On或Being也可以译成“存在”或“是”或“有”。关于它们的翻译,现在还在争论着。

在西方,最早将“存在”或“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但巴门尼德的著作现只存残篇,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真正将“存在”或“是”发展成本体之学的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来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样的。现在,既然我们是在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那么,显然必须有一种东西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这些根源和原因。”(1)亚里士多德这里说的“有”本身,就是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研究“有”本身是哲学的使命,各门科学只是研究“有”的部分属性。

在这个基础上就形成了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事物“有”本身的学问,它寻求事物最初的根源与最高的原因,属于哲学。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本体论,因为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有”。最高的本体论是研究宇宙本体的,其次是研究人本体的。对宇宙、对人的研究可以分成若干门类若干层次,于是就形成各种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本体论。只要是本体的研究它就属于哲学,这是无疑的。(www.zuozong.com)

美学有没有本体论?首先能不能肯定审美活动的存在?也就是说,审美是不是“有”?关于这个问题也是有争论的。承认人有审美需求,人有审美经验,这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有没有独立的审美经验。目前基本上是两派:一派认为有独立的审美经验,它与日常生活经验不同;另一派认为没有独立的审美经验,它与日常生活经验没有本质的不同。与此相关,有没有独立的审美感官?英国经验派认为有,称之为“内在感官”或“第六感官”,但生理学并没有找出这第六感官来,然而这也不足以推翻“内在感官”说,因为“内在感官”是文化性的感官,它在生理上可以无据。如果肯定有独立的审美经验存在,那么,就有一个规定审美之所以为审美的“审美本身”。审美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这样,对“审美本身”的探讨自然地联系到对“人本身”的探讨。

值得说明的是,美学本体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不只是“审美本身”,还有“美本身”等。审美与美都是“有”,它们都存在,因而也都有个“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过去的美学概论,常将“审美本身”与“美本身”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不妥当的。审美是个大概念,美是个小概念。审美包括美,但不只是美。审美活动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美,有丑,有悲剧,有崇高,有喜剧,等等。这些审美形态有共同的相通之处,这共同的相通之处,正是审美本身。审美诸形态中,美最重要。根据个别中包含一般的原理,“美本身”中的确包含了“审美本身”。因为美是审美的中心范畴,所以美学家们格外重视美本身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对美本身的研究取代了对审美本身的研究。如果将审美理解成广义的美,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